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
各地习俗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湖北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传统美食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创造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撒播有序,前史最悠长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歌谣。总体上说,各地公民过端午节的风俗迥然不同,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相同。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如今各地的粽子,通常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样则依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黄鳝
中国江汉平原每当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饱满,肉嫩鲜美,养分丰厚,不只食味好,并且具有补养功用。因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面扇子
许多本地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外表捏成各种斑纹,染上颜色,非常美观。这种食俗听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化而来的。
煎堆
每当端午时节,福建晋江区域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即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别的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为啥要吃“煎堆”呢?对于这个风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旱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大家说把天补好了,而端午节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来。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公民盛大的节日,而本地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即是打糕。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即可制成米糕。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征,又可增加节日的氛围。
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必定要吃臊子面的。陕西哨子面前史悠长,其间最闻名的是岐山哨子面最为闻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
薄饼
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风俗。薄饼是选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滋味。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风俗,早年在长江流域区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富含汞,有毒。通常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成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能够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纪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脑门、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物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对于叶子饽的传说有许多,已不可考,有一点能够断定的,是前史颇长远.到了后来叶子饽逐渐演化成玉林本地一种大众化的本地传统特征小吃。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物,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通常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食欲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选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征即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致柔软香糯,不粘牙。
豆腐
江苏吴江同里,在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赶到菜市场去买豆腐,作为过端午节的必备菜肴。豆腐能够生拌,也可红烧,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随各人口味而定。
浓情端午
趁着假期多陪陪家人
别忘了好好复习功课噢!
更多新闻
?别忘了,去说一句父亲我爱你。
?创意冰箱贴手绘活动圆满结束
?“点亮艺术、放飞梦想”水兑小学公益活动圆满结束
信艺系新媒体中心全体成员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编辑:齐云杰
文本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审核:蒋永丛赵志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