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中,描述了太阳是地球成为生命宜居星球的最根本条件。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便围绕着“太阳、地球、天气”。
“什么是气候?”
“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带着这些问题,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50名扬州报业集团仪征小记者
走进仪征市气象局。
23日上午,扬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小记者社会实践基地在仪征市气象局成立。仪征市科协唐济学主席、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小记者中心肖东主任、仪征市气象局局长邹建新、副局长庄樱为两基地揭牌。
上午,来自仪征市8所小学的扬州报业传媒集团50名小记者前来参观。通过气象专家的讲解,小记者们了解到了大气、天气现象的形成,太阳、地球与天气的关系,也学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
观测场上长知识
长和宽各为25米的观测场就像一块由若干个小草坪拼接组合成的大草坪,不同的是,草坪周边安装着一个个白色的仪器箱子,高耸空中的风向标,风速测量塔……
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们,仪征国家基本气象站创建于年1月,这个观测场就是测量各种气象数据的地方。那些白色仪器箱子各有各的作用,这个是能见度观测仪,那个是温度、湿度传感器,还有光电式数字日照计、超声波蒸发传感器、闪电定位仪、量雪尺……
小记者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记,一边问。观测场上,除了一个遥测雨量计外,还有一个称重降水传感器。
“什么是称重降水?”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下雨属于液态降水,可以用遥测雨量计自动测量,但是冬天下雪,想要知道降雪量,就得用称重降水传感器,这个仪器里装了一个秤。计数翻斗每翻一次,就是0.1毫米。
观摩过观测场后,小记者们又排着队来到气象预报中心。气象预报中心设在气象局办公楼三楼,外观就像一个大办公间,中间安装着一个大屏幕。
我国是多暴雨国家,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极大。气象部门的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我国气象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智慧气象”有力推动了“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知识将危难化解、科学为生命护航……
一段段视频,开阔了小记者的视野,让他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奇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产生了进一步探索地球和宇宙奥秘的欲望。
动手测量很难忘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仪征市气象局副局长庄樱特意为小记者们安排了一场气象大课堂。
仪征市气象局副局长庄樱说:这次世界气象日主题契合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气象部门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唤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种意识,通过一系列的市民、学生走进气象局,参观了解天气、气候以及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科普和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灾害的能力建设,让社会公众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来,确保人类有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原创图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变相转载)(原创图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变相转载)
关爱白癜风患者公益援助活动如何治好白癫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