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这几天你是不是正盘算着哪天去扫墓,哪天祭祖?说实话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很多传统习俗正在慢慢地被遗忘,为了让更多朋友了解我们仪征本地的传统习俗,捡拾曾经的记忆,小编打算以后多推送一些这方面的内容,那么今天,我们就先说一说清明节在我们仪征,都有什么样的习俗。
祭奠先祖祭奠先祖
祭奠先祖
祭奠先祖
祭奠先祖
清明既是节令,又是一年中三个鬼节的第一个祭祀节日。汉族人都有祭祖扫墓的习俗。仪征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祖宗等不到中”之说,清明家祭时间要早,一般在上午11点至12点之间。当天祭菜必备豆腐,白色之故,庄严肃穆,因而这天的豆腐特别好卖。清明之日还吃韭菜炒螺丝肉,韭菜经过两个多月生长,鲜嫩可口,螺丝又刚巧上市,吃了螺丝、韭菜还有明目、壮阳效果,另外再备些猪肉、鸡、鱼及其它蔬菜。磕头也有讲究,要求头部、两手、两膝全部着地,即“五体投地”,并要连续磕三次,意为三拜。每拜一次后站起,双手合十作揖,作揖三次后,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磕头。现在人们磕头已简化,多半只有两膝着地,而头与手均不着地。许多人家一面磕头,一面还许愿,嘴里念念有词,诸如“祖宗保佑”、“保佑XXX早日康复”、“保佑儿子考上大学”、“保佑女儿找个好婆家”等等。磕头后,还要烧钱化纸,化的纸有多种:锡箔的元宝、茅昌(粗黄纸冲眼后卷成的纸筒)、心经票子(庵观寺院出家人印板细黄纸上,并点上红点,表示念过经在上面了)、冥票(阴间通用的纸币)。焚烧期间,嘴里还要念道:“祖宗来拿钱”、“XXX来拿钱”……
整墓“终须一个土馒头”。人死了以后,后人将其或入棺或火化,然后找一个阴阳先生看一块墓地,入土为安。堆起的坟墓就是先人在地下的生活场所,故墓犹如鬼的房屋,按我们当地风俗,坟墓须一年维修一次,经过一年的风雨侵蚀,有的塌陷,要人工培土成完整的锥形,以示孝敬先辈。当年的新坟要在入土后第三日进行堆土,叫做“伏三”,把土堆成圆锥形,并铲草皮盖严实,以防大雨侵蚀,然后在茂密的茅草埂上挖成正六角梯形,对径约30-35公分,将两个梯形铲平对放,谓之“坟莹帽子”,如果是合葬墓要放一对。剪红绿黄纸条状,用剪刀剪一点图案,下端有边角状,压在坟莹帽子之中,谓之“缨”(顶带)。
祭祀“上坟这一风俗起于秦代,但不一定在清明节举行,直至隋唐,清明节扫墓开始盛行。”(《中国风俗大辞典》)。在仪征当地,人死了以后,“伏三”(入土第三天)与“六七”(人死四十二天)均要上坟祭祀,祭菜两荤两素:红烧肉、红烧鸡子、豆腐、豆腐皮子。逝者为男性,生前如喜好烟酒的,还要在坟前点上香烟、洒一杯酒。烧钱化纸,鸣放鞭炮,先男后女,由长及幼,依次磕头作揖。新旧坟祭祀时间有别,当年的新坟必须在清明前,旧坟清明前后皆可。祭祀对象不仅是逝去的父母,也包括祖父母及其他亲属,扫墓时都要烧钱化纸磕头。
踏青踏青又叫“春游”,诗圣杜甫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清明扫墓,墓在郊外,扫完墓总要沿途游玩或会友或饮酒,人们蜷缩了一冬,难得春暖花香,踏青访友,回归自然,舒展身手,振奋精神。
插柳清明之前,树液没有流动,植树容易成活。柳树枝杆在清明前插入土中,即可成活,一般坟墓以栽松柏为主,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在仪征当地,妇女孩童们清明还有戴柳习惯,即将细柳树枝圈成球状,戴在头上,既新鲜又美观,古有“清明戴柳,以免虿虫”的说法,现代则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说。
放风筝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清明当日有放风筝的习俗。仪征古时有清明当日,有意放飞风筝,让其断线,以示抛却烦恼,让不愉快的事随风筝一起抛却九霄之外。现在清明节仍常见草坪之上,人们欢天喜地放飞风筝的热闹场面。
打牌“清明不打牌,死后没人埋”。有些地方还有在清明之日打牌的习俗,老年人及妇女都会在清明节下午打麻将、玩纸牌以娱乐。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by.看仪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