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年,
进入腊月后,
处处能看到仪征人忙年的身影,
除尘、屯年货、腌咸货……
在这些事情中,
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年蒸”。
时过境迁,
家家户户门口摆上大匾吹干包子景况,
在城市几乎已经成了回忆里的场景,
但是“年蒸”的习俗却一直延续下来,
成了让仪征人难以忘怀的“馒头情结”。
“进了腊月门,仪城千家万户忙年蒸”,不以面食为主食的仪征人,却将祭祀用的“年蒸”融入饮食文化,成了春节期间必吃的食物,这的确挺有趣。“年蒸”有蒸蒸日上的寓意,将蒸好的包子堆成元宝的形状,称之为“堆元宝”,就是希望来年能财源滚滚。
在过去,“年蒸”很繁杂,节前一两个星期,左邻右舍便聚在一起,商定用谁家的灶台、“年蒸”的数量,通常一户人家少则百十个,多则上千。当时“年蒸”多是萝卜丝、青菜、豆沙一类的素馅,但看到热气腾腾的包子倒在大匾里,还是一种莫大的满足;稍凉之后还要“点红”,用草果蘸一些洋红然后放在馒头上一按,就是一个葵形的红花,小时候小编最爱干这事儿,一边做一边吃,惬意极了。
如今,饭店出了代办年蒸的业务,人们只要在家把包子馅做好,送到店里代蒸就行了。速冻包子的问世,让年蒸更加方便。1月9日,《扬州新闻》记者了解到,市场上的速冻包子销量不断攀升,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更有一些企业推出了主打“健康牌”的创新产品。
记者在一家餐饮企业的包子的生产车间看到,80名工人正开足马力对包子进行手工包制,以满足年蒸市场的大量需求。企业员工介绍,他们每天早上7:30开始工作,要一直忙到晚上7:30,一天下来,每个工人大约可以包制至个包子。
每个工人每天包两千多只包子,企业一天就要生产二十万只包子。那么,这么多包子销往哪里?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他们就陆续接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大量订单,加上本地市场快速启动,销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增长。不仅如此,一些企业还加快与全国各地餐饮、酒店的对接,进一步打开市场。
价格方面,在蔬菜、猪肉等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通过引入全自动包子机等现代化设备来降本增效,产品价格整体与去年同期持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制作传统口味的肉包、菜包,扬州一些企业通过对面皮和馅心进行创新,比如在面皮中添加蔬菜汁、在馅料中加入粗粮等,推出了少油少盐的“健康点心”,受到市场青睐。
又到“年蒸”时,
身在异乡的仪征人,
你想家了没?
欢迎右下方留言说说你的“年蒸”记忆。
▍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创者,向原创者致敬!
爆料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