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故事,金山寺的妙高台是故事的发源地。
01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虽是一个故事,但其人其事都有史实依据。
《宋史·韩世忠列传》在记录韩世忠镇江阻击战时,有“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的明确记载。
梁红玉与韩世忠结为夫妻的过程,在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二丙编中也有记载:梁红玉原是在镇江谋生的一个风尘女子,有一次五更时入府里,在庙柱下见到一只老虎蹲在门旁,鼾声如雷,吓得她“惊骇亟走出,不敢言”,等到人多回头看时,发现竟是一个士兵,问他姓名,才知道叫韩世忠。
她回家后把这次奇遇告诉了她妈,她妈认为,这一定不是一个凡人,于是让他们结为夫妻。
02
最早把历史史实编成故事的,是《说岳全传》第44回“梁夫人击鼓战金兵”。这是全书最出彩的章节,也是后来传遍全国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故事的源头。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
年上半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十万大军,满载劫得的金银珠宝,沿着大运河北返,企图通过镇江渡江北撤。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预料到金兵会经过镇江北撤,于是率领八千水军在这里以逸待劳,准备阻击战。敌众我寡,如何克敌呢?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商量计策。梁红玉提出用埋伏之计御敌,韩世忠大喜。
这天,韩世忠带领夫人梁红玉到金山察看地形,寻找埋伏的具体地点。梁红玉指着西面的鲇鱼套说:“你看,这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如果我们先把伏兵藏在鲇鱼套的芦苇荡里,然后把金兵诱骗进来,打他个措手不及,定可大获全胜。”
▲远眺金山寺。摄影/长颈鹿两人定下计策以后,有探子来报:“金兀术带兵来了。”只见金兵战船,黑压压一片,正由焦山朝金山方向开来。梁红玉在金山顶上,按照事先约定,猛然击起战鼓。
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
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隐进了茫茫芦苇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不堪一击。于是急令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
梁红玉看到敌人中了圈套,于是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战鼓。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苇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韩军子弟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个个谙熟水性,以一当十,江面上顿时烟雾滚滚,杀声震天。由于金兵来自北方,不谙水性,自南侵以来又从未遇到有效抵抗,面对韩军攻击,一下子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撤退,一直退到了黄天荡。
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黄天荡里,这一围就是48天。金兀术急于逃跑,便在阵前哀求韩世忠“成全”。愿以掠得的全部财宝为代价,求他让出道路。韩世忠义正词严地拒绝道:“还我两宫,复我疆土,方可饶你性命。”
无奈之下,金兀术打听到黄天荡西端原来有一条通江的老鹳河,由于年久淤塞才使得黄天荡成为死荡,于是急令士兵星夜挖通,从那里进入长江,往南京方向逃走。
到南京后,金兵惊魂未定,又遇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的打击。金兵不敢停留,带着残兵败将绕道逃到六合、仪征一带北窜而去。这一战役,韩世忠以八千水军打得号称十万的金兵丢盔弃甲,元气大伤。从此后,金兵再也不敢南侵,奠定了南宋稳定的基础。
03
表现梁红玉智勇胆识的,还有一段“飞马传诏”的史实。
年3月,刚建立的南宋朝廷,发生了一次兵变,叛乱将领杀死宫廷卫队和宦官,逼迫宋高宗赵构让位给他三岁的儿子。
在这危难时候,梁红玉抱上儿子,以“招降”为名,巧妙冲出重重围堵,一夜飞马百里,召韩世忠勤王平叛。事后,宋高宗称她是“智略之优,无愧前史”,并封她为“护国夫人”,享受朝廷俸禄。夫人享受朝廷俸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相伴相随,并肩作战,力保南宋江山,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镇江不仅是他们夫妇的结合地、一战成名地,还是韩军的长期驻防地。
绍兴四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扎镇江,当年九月,金兵五万大举攻宋,韩世忠在扬州大仪镇设伏兵大败敌军,成为南宋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04
镇江象山、谏壁、大港一线,都曾是韩军当年驻防的地方。
谏壁地名就来自韩世忠,他在这里竖起四道巨大的墙壁,发扬军事民主供将士们发表意见,最后成为地名传承至今。
圌山下的韩桥、韩阙、营里、寨下等地名,也是当年韩军驻扎而留下的遗迹。正是由于镇江曾是这对英雄夫妇指点江山的大舞台,嘉泰四年四月,宋宁宗下令镇江府为韩世忠立庙纪念,这座位于金山的“韩蕲王庙”在清代尚存。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年),征战一生的韩世忠在杭州病逝,宋理宗追赠他为太师、通义郡王,并将他们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宋孝宗时又追封他为蕲王,位列南宋七王之一。(张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