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许多人在去世后都充满着各种传说,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其中的民俗文化:洛神、治潮之神。
01洛神
洛水虽然不是大河,但“河洛”并称,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其神也与河伯一样,称为洛伯,《竹书纪年)记有洛伯与河伯冯夷斗之事,即指洛水之神。
但洛水之神最为人知的,则是曹子建《洛神赋〉中所说的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宓妃。有人据“宓”字而认为她是宓戏即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死,遂为洛水之神。
这也是各种河神的老套子,没什么特色,所以人们就把洛神与三国时著名的美人甄氏拉上了关系。
魏文帝曹不之后甄氏受谗冤死,本来受人同情,而他的丈夫又是篡汉的奸人,所遇非匹,更是让人愤愤不平,于是不妨重理鸳鸯谱,让她与同样冤抑不伸的才子陈思王曹植成了互相暗恋的一对。于是一个让人略消愤懑不平之气的故事就出现了。
据唐人《传奇》所记,唐太和年间,处士萧旷弹琴于洛水之上,有女子自洛水中走出听琴,自言是洛浦神女。萧旷问:“听人说,洛神即是甄后,甄后辞世之后,陈思王遇其魂于洛水之滨,便写了一篇《感甄赋》,但惧怕以此招祸,改题为《洛神赋》,有这回事么?”
神女道:“这事是真的,我就是甄后。”萧旷又问:“陈思王今在何处?”神女曰:“见为遮须国王。”作者的想象力到底还是受些礼教的约束,所以没有让这对才子佳人在灵界团圆。
可是蒲松龄老先生却让已经成神的甄后与为天帝做秘书的曹植“时一见之”,那自然是隔三差五的幽会了,而且她还用一夜情酬谢转了多少世的刘桢,那就是专以给阿满父子扣绿帽子为消遣而不顾唐突美人了。
除了宓妃和甄后之外,洛水还有过一个男性的洛水之神,见于六朝萧梁人任昉写的(述异记)中,记洛神为一老翁,让儿子洛子渊到人间求学,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02治潮之神
伍子胥是潮神,但还有治潮之神。钱塘江旁有一协顺庙,祀奉宋人陆圭和他的三个女儿。陆圭因为扦潮有功,封广陵侯,三女封通济、涌济、永济夫人。协顺庙旁又有小庙,祀十二潮神,每天十二时,各主时。
民间又尊称陆圭为陆相公,他的三位女儿也各有分司,一个管护岸,个管起水,一个管交泽。凡海船行至庙下,必先到三位小娘子前烧炷香,供上彩缎、花朵、粉盒,拜祷平安,许下心愿。
有的船只想乘早晚潮汛到来时出发,就必须先占卜而后动,方免风涛之险,不得卜则断不敢轻易发船。而那十二潮神,虽然是赳赳武夫,却远不及这三位小娘子的香火之盛。
据说陆圭实有其人,北宋神宗时曾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兵马都监徽宗宣和年间出征方腊,战败而死,可能在那时就有人为他立了祠庙。到了南宋初年,钱塘江潮冲毁堤坝,随筑随坍,不能成功。
传说此时只见陆相公带着他的三个女儿在空中挥动旗帜,江底的巨石就浮到江面,堤岸这才得以筑成。
岱石王是浙江黄岩的地方神,记载始于南宋,但此神历史却可以推到六朝时。据说此神是婺州人,好旅游,游到黄岩大石山,不知怎么就死了。在他去世的那天夜里,惊雷奔电,大雨如泻,山上突然出现一块巨石,高有百丈,耸立如人形。
地方以为此人显灵,便奏闻朝延,封为岱石王。至于这位旅游家的名姓,谁都不知道。由于黄岩一带海潮较大,最高时也有五六尺,当地人又传说岱石神与钱塘江神分得其潮三分。
这样,岱石神又成了当地的潮神。但其影响远远不能与伍子胥相比,此处也就顺便提一下罢了。
好了,《民俗文化:洛神、治潮之神》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见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