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流芳迄于今纪念郑板桥设塾仪征30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www.znlvye.com/

■贺万里

▲梅兰竹菊

郑板桥在艺术史上以“诗书画三绝”而称誉,他在扬州卖画之前,曾在仪征的江村设塾授课。在仪征教书之余,他读书、吟诗、写字、作画,不仅学问和技艺皆有长进,而且结交了一批诗友,培养了一批学生。这段经历,不仅对于郑板桥,对于仪征的历史,对于板桥家乡的兴化而言,都是值得记忆的。年后的今天,我们以举办书画篆刻交流展的方式来纪念这段历史,并以此为契机重温板桥文化、传承板桥文脉。

清风

这次展览的主角是邹昌霖先生。说起邹昌霖,我们就要讲一个缘了,邹昌霖的爱人郑庆华是郑板桥第七世后裔,邹昌霖喜爱画竹,他学板桥入迷,这冥冥之中,你不得不相信其中有缘。他曾经“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每天临习板桥字画长达6个多小时,寒暑不易,反复揣摩、潜心参悟“六分半书”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维新特立”的衍变规律;以至乡人惊叹他笔下的兰竹石,仿佛与板桥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注重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兰竹石的自然天性,力求“各全其性”地表现兰之幽香、竹之气节、石之傲骨。

▲竹石图

▲竹林清风

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是邹昌霖书画的艺术特色。在他的画中,常常可以看到书意画意的融一。像板桥先生一样,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行草笔意的融入,使兰花拥有了秀劲绝伦的潇洒姿态。反过来,将兰竹的意趣现会于书法点画之间,纵横错落、飘洒有致,增强了“六分半书”的画意。绰约有致的板桥体,使得他几乎每画必题,相当搭配。他借题诗、题款来阐发画中景,申明画外意,以此开拓画境。那险中求奇、如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在竹石间穿插或避让,巧妙地分割、连接着画面的空间。加之印章的用心布局,使得整幅作品的构图与章法耳目一新、别有趣味。

墨梅图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上,邹昌霖也像板桥先生学习,追求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他常常在画面的一角或者半边,以枯笔淡墨勾石、浓墨劈兰撇竹,其余纸面大片留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枝清瘦竹,一株野兰,一块丑石,简洁的笔墨与不经意的留白给予了观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仿佛丛丛兰竹从纸外散出,座座怪石“隐跃于纸外”,顿时生机无限。

▲朱竹图

作为板桥文化的传承人,邹昌霖并不满足于对板桥书画的机械复制与描摹,他逐渐进入了师板桥之意而不师板桥之迹,不泥古法、不执己见,于继承中有所发展的新境界;他将真性情、真品格、真意气融入作品而呈现出自家面貌:用墨寓豪放于沉着,用笔寓古朴于天真。

▲空谷幽兰

此次展览展出的60余件书画篆刻作品精选了邹昌霖近几年来的研修成果。我们不仅能够从中体味到板桥书画的笔意,更能感受到不泥古法、独抒性灵、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篆刻:摸鱼儿

篆刻:凤衔

期望邹昌霖在传承板桥文化的艺术道路上,无悔地耕耘下去,为之探索,为之创作,永不驻足。

篆刻:好事近

篆刻:南乡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tc/11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