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仪征这个村落榜上有名

白癜风有哪些要忌的 http://pf.39.net/bdfyy/bdflx/200117/7764883.html

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公布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个传统村落榜上有名,至此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个。而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全省5个村落上榜,其中,扬州2个村落榜上有名,分别是:仪征新城镇蒲新村,高邮界首镇甓(pì)湖社区。

这也是我市首度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沧海桑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集群鳞次栉比,而独安一隅的小小村落,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又承载着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盐运

——蒲新傍盐运而兴

村里的那棵银杏树正是翠绿的时候,多少年过去了,它仍如此生机勃勃。一叶生,一叶又落,春秋轮回、周而复始,它伫立在此,四季的手每一次抚摸过它的树根、枝干、树叶,便为它的年轮又增了一圈,至今,已有年了。看啊,那亭亭如盖的枝丫,微风起,便听到树叶沙沙的摩挲声,它们仿佛在窃窃私语,回想着过去多年,这座小村曾经的繁华与风貌。

古盐河潺潺流淌,从村内穿过,不过,它并不是过客,而是村落的血脉。这条河上,曾经千帆竞渡,从名字便可知,它曾经所担负的重任。仪征市新城镇蒲新村坐落在古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十二圩盐都的核心部分,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是明清盐运中心。

扬州因盐而盛、因盐而兴,盐,对于这个城市具有十分特别的含义,而对于蒲新村来说,这种含义尤甚。村庄的房屋、道路布局基本以水系为核心,沿着长江江堤、盐河两岸以及水塘河道周围排布,具有典型的古代南方以河流等水系为核心聚集的特点。这里曾是清末中国最大的食盐中转基地,从《清·两淮盐法志》十二圩总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盐运码头就有28处。

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龙骨一般,与长江平行。街道共有九街十八巷,盐运鼎盛时期,居住着来自皖、赣、鄂、湘等省超过20万盐商和工人,繁华至极,一派“江北小上海”的欣欣向荣景象。如今,街巷的建筑仍保持着曾经的模样,青石条街、青砖黛瓦、木制门窗,当年新潮而又时髦的装修,如今看来,仍能品出不一样的韵味。

不仅如此,这里也人文荟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盐运码头遗址、两淮盐务总栈旧址、古盐河三处古遗址等,犹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村中。十二圩渡口仍在向世人宣告自己曾经的关键地位。我们无法重现当年十二圩的盐运神话,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定可以从村落的遗存中窥见一二。

河运

——甓湖靠运河而富

南北大街、林家街和太平街,三条街道,是甓湖社区的筋骨,社区内的居民临街而居、临街而商。古邗沟遗址坐落于此,运河支流子婴河串联起城市的血脉,三条街道支撑起了这座运河边的小村落的肌理,一座运河边的小村落就此活了。

过去,甓湖社区依托其有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逐步发展成为运河沿线的一个商贸重地。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民国五年,高邮总商会商务分所在此建立。而随着规模和行业的迅速发展,民国九年,又建立了独立商会,甓湖社区商贸业的繁盛如此可见。

甓湖社区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南北大街、林家街和太平街三条街道上。南北大街长多米,宽3米,路面为青砖铺成,街道两侧多为两层建筑,风格多为南方风格和徽派建筑。街道两旁每户长檐出厦绵延相连,远望好似一线天。太平街长米,大致为东西走向,两侧多为作坊及居民住宅,院落多为狭长的“回”字形两进或三进院。林家街居民以林姓居多,其中多有大户。晚清时期,居于街南侧的林学和,家有多进房屋,面积达四五百平方米,所建当时界首镇最高的二层民居,被誉为“界首第一楼”。不过,可惜的是,楼毁于年火灾,现仅存底层。

居民住宅较多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院内宽大,多种植花草或摆设太湖石假山,跨院多是矮墙、月亮圆门。文人、富商多注重室内装修,室内大方砖铺地或木地板铺地,长条几、八仙桌、太师椅,再置一书架或博古架,架上陈放古董、玉器、盆景、文房四宝,亦有悬挂名人字画的,闲情雅趣,实在妙不可言。

由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依河傍湖,又有南来北往的商贾落脚,甓湖社区建筑在风格上体现出兼收并蓄的特色,既有南方水乡的灵巧雅致,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汇聚了明清以来运河沿线商贸集镇的特色风貌,是传统商贸业与居住生活形态的集中反映。虽历经风雨沧桑,仍有15条历史街巷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的风貌,街区中众多老店、旧宅保存较好,风格依旧。界首传统商贸、居住状况和市井风情,从这里一看便知。

源头

——水滋养着的村落

从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建邗城开始,扬州这座城,也便诞生了。它从一诞生,便注定与水紧密相连、水乳交融。蒲新、甓湖,虽一个傍盐运而兴,一个靠运河而富,于二者而言,都是水滋养了村内万物,也是水赋予了小村落不一样的历史经历。

如今的运河作为交通要道的角色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村落的发展显然不仅仅是靠水而已,当水挟裹着财富为村落带来巨变之后,村落便思索着,如何铭记那一段历史,同时,开拓出新的历史。

蒲新村辖区内,建起了盐文化馆,这是为了振兴与发扬十二圩盐文化而设置。当年,十二圩凭借着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运口,因优越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盐运中转集散地,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为了加强盐文化的发扬传承,让世人了解十二圩的历史,理解十二圩的文化,助力旅游业的发展,盐文化馆肩扛重任。

甓湖社区则正打算对村内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特色街巷等逐一进行解读,读懂村落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同时,还选择石板街、太平街、南北大街历史街区作为试点区域,实施了整治翻建工作,先后完成了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寡妇圩遇难同胞纪念地、护国寺等文保单位的整修和对外开放,使老镇区新旧建筑、街景风貌协调一致。修旧如旧,昔日的商贾繁华已然重现于眼前。

本色

——传统村落的隐形翅膀

一个个小小的村庄,拼凑起一个完整的国家版图,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它们各自特色鲜明,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明。扬州这两个小村庄成功上榜中国传统村落,对于其他同样具有特色风格的村落来说,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激励。

“其实,据我的了解,这两个村落的名声并没有那么响亮,但能够进入中国传统村落榜单,一定是因为它们长期以来积极主动地保存了这里的历史风貌,使之成为独具特色且无可取代的存在。”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认为,仪征市新城镇蒲薪村和高邮市界首镇甓湖社区的成功入选,对于其他的村落来说,将起到积极的触动作用。他也建议,每个村落,都需要仔细地研究各自的历史文化,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挖掘各自的历史家底,只有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打出响亮的村落品牌。”

▍来源:扬州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mj/5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