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木匠蒋万忠再出长篇小说寤园梦真

扬州真州府和仪征大码头首席摄影师周晓明长期跟踪报道的仪征小木匠蒋万忠又有新作为,他以仪征抗战为背景,讲述生活在寤园的一个大家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多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轨迹,写成32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寤园梦》,近日出版发行,献礼今年抗战胜利75周年。酝酿多年,熬了6个多月完成“仪征是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蒋万忠说,他一直想以仪征抗战为背景,写一部家乡抗战题材的小说。这个想法多年前就已酝酿,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为了完成自己酝酿构思多年的小说,蒋万忠将自己“关”了6个多月。“我初中学历,一直从事木匠活,至今对打字还不熟练。”蒋万忠说,熬了6个多月,手写了32万字之多,总算完成了初稿。几经修改,这部以《寤园梦》为题的小说已经出版,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寤园大家族儿女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不同的人生轨迹,整部小说场面壮观、情节跌宕起伏。“现在还有谁能耐着性子写满一页纸的字?我却写了多页。”蒋万忠望着一堆手写的草稿,憔悴的脸上难掩熬夜疾书的辛苦。多页,熬了六个多月,一个字、一句话地写,长时间的握笔,木匠蒋万忠的手指有些难以伸直,他称这也应算作“职业病”。笔耕不辍,这已是他的第三部小说年出生在仪征白羊山脚下的大房村,初中未毕业就学起了木匠,端着墨斗钻研手艺,凭着小有名气的手艺,赚了一些钱。“心中一直有个文学梦,干木匠的都走千家踏万户,听到的和看到的也多。”蒋万忠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夏天蚊帐中挑灯写作,冬天刺骨寒夜中修改……每一字每一句,对他来说都不容易。文化水平不高,积累的字也不多,他就翻新华字典,边写边学,家里的字典都被他翻烂了,一直到年,整整花了15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个人首部长篇小说《情祭》,在扬州引起不小的轰动。蒋万忠的第二部小说《白羊山之恋》取材于发生在白羊山脚下的一段农村生活经历,特别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那代人所带来的冲击和磨砺。经过11年不懈努力和十多次修改,26万字的《白羊山之恋》写成,后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年写完第二部,就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写第三部?”蒋万忠说,土生土长在仪征的他,在自己看来更像是一个历史记录者,就如《白羊山之恋》中那段农村知青的故事。第三部写什么呢?当年他想到家乡是革命老区,就酝酿写一部反映家乡抗战题材的小说,直到今年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前完成。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寤园梦》,告诫年轻人要珍惜今天,不忘那段屈辱的岁月。励志人生,小木匠逆袭成作家年12月31日,蒋万忠在家乡仪征市刘集镇白羊山下的村部,为父老乡亲签名赠送《白羊山之恋》新书。年12月31日,蒋万忠在家乡仪征市刘集镇白羊山下的村部,为父老乡亲签名赠送《白羊山之恋》新书。十多岁干起了木匠,坚守着文学梦,并一步步去实现,小木匠逆袭成作家的励志故事,也在仪征成了美谈。蒋万忠早已因前两部长篇小说的影响,由原来的“木匠”称呼,改成了现在的“木匠作家”称呼。已是省作协会员的蒋万忠说,称呼无所谓,主要是他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感情深厚,作品中很多故事,在仪征有不少原型,有些则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就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写写家乡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仪征。如今,蒋万忠觉得自己的文学梦想又近了一步。“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放弃梦想,坚持下去就可能成功。”蒋万忠说,一遍又一遍修改文稿,经常为一个句子,推敲到凌晨四五点,推掉应酬将自己关在屋中一天琢磨人物情节是常事。“现在的年轻人,有梦想,就别轻易放弃。”谈及自己对文学梦的坚守,蒋万忠说,他也是在别人怀疑的目光中一步步成功,当年没什么人能相信他会写出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作家是满腹经纶、博通古今,一个初中还未毕业的木匠,能行吗?可他还真写出了。今年已62岁的蒋万忠,还想继续以家乡为背景创作下去,希望能够再多写一些反映家乡发展巨变和美好生活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xw/11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