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味道大仪牛市的风生水起与陨落

刚刚进入腊月天的大仪古镇,清晨7点被一层薄雾包围,安静极了,只有零星几人在车站等公交车。随着太阳升起,薄雾才不情愿的散去,古镇街的面貌也逐渐清晰的呈现在眼前。这是一条弧形街巷,宽不过五米,由西向东蜿蜒伸展,街巷两边是住户。透过一户人家敞开的门,向里张望,只见一名头发花白,清瘦的老头正将一个红白花色的搪瓷脸盆摆放在木桌上,水汽从盆内慢慢悠悠升起,老者从盆内捞起毛巾,拧了两下,便低头弓腰,将脸埋在毛巾里,反复摩挲,直到用毛巾将后脑勺的头,从上至下撸一遍,这套很有仪式感的洗脸方式,才算正式结束。

不知为何?古镇街上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家都关着房门,听不到动静。

大仪镇古名陵宣镇。大仪古镇名字的来历,和战争有关。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在此地大败金兵,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而改名大仪。别看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宋皇帝还曾亲临过。那时恰逢宋太祖建隆元年,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对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很不服气,索性占据扬州开始反宋。正在春风得意的之中的宋太祖当然眼里容不下反对声,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曾驻跸于大仪镇东林寺。

在宋代,扬州到天长有一条邮递线路,每个十里设递铺一个,江都(扬州)境内,有西门、大明寺、七里、席帽儿岗、九女涧、甘泉、故驿、营家店和大仪九个递铺,大仪是最后一个,也是与天长县的交接点。《嘉靖维扬志》记载,宋时江都县有三个建制镇,大仪即是基中之一,是扬州以西的政治中心。

大仪的地理位置有些特殊。东去扬州、西去天长、南去真州、北去高邮,是西部的交通中心,地势高过甘泉山,是江淮平原下游地区南北方向的分水岭,民间谚语说:“水淹老山(甘泉山)尖,淹不着大仪边。”正因如此,大仪作为高地和北来南往的中心,成为物资集散地,逐渐成长为集镇。因其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商贸繁荣,自古就有扬州西乡十三集之首的美誉。

政治从来就离不开商业的支持。明清时期,大仪古镇的牛市与徐州、丹阳并称江苏三大牛市。大仪牛市始于年前,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农耕时代,牛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力。大仪的牛市交易以耕牛为主。由于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牛行(旧称牙行)日渐增多,全镇有多家以此为生。最鼎盛时期,逢集上市交易的牛多达上千头。大部分牛来自安徽明光、盱眙、来安、天长等地,在大仪交易之后,被运往扬州、镇江、丹阳等地当菜牛宰杀。每月农历四、九日是逢集的日子,远方客商一般在三、八日就来赶集,五、十日才结账离去。如此一来,来往商贩要留住三天,就必须有人专门看牛,有人专门喂牛,有人专门清理牛市场,有人专门经营牛饲料,于是小小的古镇商业也异常发达,饭店、茶食店、杂货店、银匠店布满街巷两侧,家家都买卖兴隆,大仪街上竟然没有一家是种田户。由此大仪一直有“冷集不断人,家家都开门,逢集人挤人,商店挤破门”的说法。

然而,花无百日红。到了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大仪牛市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年到年,前三年大仪牛市由民营牛行经营,后三年由国营交易所经营,牛的上市量最多时在4千头以上。后来,随着仪征、高邮、天长等地纷纷建立牛市场,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提高,大仪牛市逐渐凋敝。

大仪境内古迹较多,由于屡遭兵燹,早已湮没,都无从考证,东林寺、三义阁、凤止岭、韩公祠、萤苑等古迹实已难寻。

牛市的风生水起,也诞生了当地“炸牛”风俗,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吃过守岁酒之后,家家在门口烧草把,大火冲天,明如白昼,这个时候,家里孩子都出门观望,看看谁家的火势大?谁家的火堆得最高?火的大小代表新年的运势,自然家家都不甘示弱,暗自较劲。只可惜,这种风俗随着牛市交易的解散,也化为乌有。如今,只能听老辈人闲时念叨念叨。

大仪全牛宴的高潮部分:鸿运牛头

当年,最热闹纷繁的大仪古镇街也就此沉寂了下来。那些随着牛市而来的商人、耕者也都烟消云散,然而和牛有关的美食,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舌尖上的美味。每年,随着秋风而来,又伴着春风而去。

解读大仪古镇的文化内涵!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xs/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