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新城上

扬子县治千古名镇仪征新城(上)

  新城镇,位于仪征市区以东五公里,全镇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4.8万。新城北依蜀岗、南临长江,仪扬运河东连扬州、西接仪征,穿新城全境而过,在新城镇政府所在地的运河南岸,建有一座卧虎闸,闸南一条沙河(古称珠金沙、运盐河)将新城与长江连接起来,新城镇的街市,就是依托这个“丁”字形的河道布局而建的,这也告诉世人:新城,是座运河名镇。

源远流长“谢公城”

  在南京博物院,陈列有“四凤纹铜盘”,长88厘米、宽84厘米、高25厘米,器形硕大、四凤巧立,方唇弧腹、纹饰精美。这是年从新城镇破山口出土的,同时出土的是一组西周青铜器,有十多件,件件精品,俱收于南京博物院,四凤纹铜盘是其中之一。这充分证明,早在西周时期,新城就已经是很繁华的所在了。

  写大运河的历史,一般都从《左传》说起,鲁哀公九年(前),“吴城邗,沟通江淮。”寥寥七个字,信息量严重不够。比如,邗沟是从哪里到哪里沟通江淮的?与淮河和长江的连接点分别在哪里?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可见邗沟与淮水的连接处是射阳湖,与长江的连接处是江都的江水祠。   东汉应劭的《地理风俗记》说:“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县城临江”。这里的解读是,邗沟在江都县城附近的江水祠与长江相连,江水祠是祭祀伍子胥的。   有人据此考证说今胥浦河是古邗沟的一段,因为胥浦河边有古老的伍相祠。这个有趣的话题与本文相关性不强,不在这里展开。   汉代的江都县城在哪里呢?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地。”清代著名学者刘文淇撰《扬州水道记》考证,这里的“县”指的是北宋的江都县城,与唐代的江都县城在同一个地方,而《新唐书·地理志》则指明:江都县在雷塘西十一里。这就锁定了汉代江都县城的位置,在北宋江都县城西南四十六里。在地图上做个作业,距离扬州唐城遗址西南四十六里的地方,正是现在仪征市的新城镇。   吴家兴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年出版的《扬州古港史》,第一幅插图“长江镇扬河段历史变迁图”,将江都故城标注在仪征市区以东带子沟附近,对应的位置是仪征市新城镇桃坞村和林果村交界处,今汽车工业园。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由于长江水位后退,原来从江都故城附近受江的邗沟逐渐淤塞,史称“江都水断”,朝廷为了保证通航,另开新河并筑欧阳埭(新城的同志认定欧阳埭在新城三条埂),引江入埭,这条长六十里的新河直通广陵城,与长江接口处,建了个城池来守卫,叫欧阳戍,清初顾祖禹《方舆纪要》考证说:仪征有欧阳戍,在县东北十里。这正是新城镇的位置。而这条新河,就是今天的仪扬河。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四十九谢尚谢安)记载: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谢)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说的是大名鼎鼎、淝水大战总指挥谢安,为了避让朝内争斗,出任广陵太守,在丘陵之地构筑了新城。这是太元十年()的事,距离永和年间江都水断,已有30年。

  史书惜墨如金,好多问题没有说明。为什么取名为“新城”?估计是相对于“江都故城”而言。为什么在这里筑城?当然是地势使然,县志说新城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新城北面是蜀岗山丘,中间是仪扬运河,南面是滔滔大江,这样的地势,不筑个城不放心啊。

泽被千载陈公塘

  由于长江与运河的水位落差较大,为保证通航水位,必须在运河上筑坝,多级蓄水。古代没有抽水机,遇到干旱年份,河道淤塞、漕船停航是常事。仪扬运河是连接江南和北方的咽喉,自隋唐以来就是历代政府的命脉,漕运关系着国家安危,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补水问题。在仪征市新城镇境内,就有着一座著名的水利设施——陈公塘,这是古代的大型水库,不仅解决周边人民群众引水灌溉问题,而且能为仪扬运河提供补水服务,保证仪征河段的漕运畅通。陈公塘的建设者,是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陈登。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建安二年()任广陵太守。在任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陈公塘是其中最大的工程。位置在仪征县城东北三十里的原龙河乡,现已并入新城镇。该塘周围九十余里,三面环山,有三十六汊来水,东南面修筑一道大堤八百九十余丈(约三公里),塘水一直回淹到白羊山下,面积万亩有零。陈公塘不仅用于灌溉,还用于仪扬运河补水,开放塘闸后,塘水沿着太子沟进入仪扬运河,可以提高枯水时节运河的运载效率。陈公塘载入《文苑英华》《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和《中国水利史稿》,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陈公塘还曾用于战争。绍兴四年()、开禧二年()曾两次开闸放水阻止金兵入侵。嘉定十四年(),还修浚西湫将塘水引到真州城濠用于护城。   从汉末到明朝中叶的一千三百多年里,陈公塘屡经兴废,历代政府都花大量人力财力疏浚修复和维护,工程最大的一次为南宋淳熙九年(),江淮制置发运司判官钱冲之,招募民众以工代赈,从三月到八月,耗工数万终于完工,竣工之日,百姓们扶老携幼相拥而来,载歌载舞赞美钱冲之:“新塘千步,膏流泽注,长我禾黍,公为召父”。   陈公塘周边一直有占塘为田的现象,到明代中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年(),将军仇鸾索性放任占塘,收租自肥。接着在瓜洲抗倭筑城时,管工官高守一竟拆塘闸移运石料,至此陈公塘全废,得塘田亩。   陈公塘存世一千三百多年,仪征百姓对陈登敬爱有加,称塘为陈公塘、爱敬陂,塘畔建有恭爱庙、官塘庵。陈公塘废弃后,低洼部分形成龙河上游,其泄洪河道就是龙河下游。龙河在新城镇的桃坞村注入仪扬运河。

扬子县治二百载

  新城,曾经做过县城的,扬子县县城。   由于隋炀帝下江南时,在江都县(原仪征范围皆属江都县)的扬子津设置了扬子宫,这一带江面就叫扬子江了,仪征县城这一带就得名扬子镇,唐高宗末年,设置了扬子县,县城就在扬子镇(白沙镇)。宋代仪征升格为真州,领扬子、六合两县,扬子县的县城与真州府城在一起。南宋初期,扬子县城移到了新城。   根据仪征县志和扬州府志的记载,新城作为一座城池,是太元十年()谢安兼任扬州刺史时开始修建的。而新城作为扬子县城所在地,始于建炎元年(),后来宋金交战,县治多次迁移,扬子县也多次撤并。元至元二十八年(),再次移县治于此。到洪武二年()撤销真州改为仪真县,扬子县也同时撤销,可见新城筑城至今已有年,作为县城存在有年,最后一次作为县城的连续存在时间为78年。   南宋有记载的扬子县令有41位,由于县治有时在真州、有时在新城,不能区分哪几位是在新城工作的。元代史料不多,在旧县志上只查到一位名叫庐山的扬子县达鲁花赤,一位叫匡国政(下邳人)的县丞,这两位可以肯定都是在新城的扬子县县政府上班的。资料还注明庐山同志“廉明、有政德。民爱之,不忍其去。”能做到让老百姓爱戴、离任时不忍他离去,这样的干部可称之为元代的焦裕禄了。   元代在仪征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从南宋景炎元年()真州沦陷到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徐达占领高邮淮安,共90年,留下的史料和遗存很少。坐落在新城镇东南约2公里处运河南岸的都天庙,是为数不多的元代遗存。   隆庆六年(),邑人李文写了一篇重修都天庙记。记中说道,按照《周礼》的要求,遇有天灾人病,官府要组织救治,神灵要保佑驱灾,我们真州有“都天司疫神祠”,就在新城东面。我考证《晋史》,新城是谢安出镇广陵时所筑,选择这里筑城,是因为新城依山临江,地势险要。当然,经历了六朝、唐宋,有七百年了,没听说有这个庙的。到元朝至大(-)年间,真州大疫,有位楚人“孚惠”,用神符秘制饮料,治好了许多人,百姓感恩,在新城建了道宫祭祀他。他的徒弟号称五老峰人,名叫雷希复,继续扩建,成为“通真万寿观”。后来雷希复去扬州传道,通真万寿观就逐步废弃了。到了洪武初年,雷希复的徒弟要发扬光大孚惠之教,又到新城原址北创建新祠,就是“都天司疫神祠”。话说都天神灵,有求必应,当地百姓非常依崇,但是时至今日,木蛀材朽,邑人黄相召集众人,捐资再修。   雷希复是九江人,得到师父的真传,将道法在真州施教,众人都夸赞他的德行。元至大年间(-),在“孚惠先生祠”原址创建了通真观,就在白沙江边。后来雷希复去扬州建了元妙观,政府颁发诏令,任他为提点,赐号“凝和冲妙崇正法师”。   历数几个朝代对都天庙的修葺:元至大年间(-),百姓为纪念楚人孚惠初建,徒弟雷希复扩建成通真万寿观;明洪武初年雷希复的徒弟在原址创建都天司疫神祠,宣德年间修葺,嘉靖年间重修,隆庆六年邑人黄相等建石坊;清康熙四十八年(),仪征的大盐商郑肇新(歙县籍)扩建,增加面积十分之三,新建庙门与石坊间石道,雍正三年刘正实等建庙前石坊,乾隆四十年众百姓重修神楼、斗坛,五十三年里人重修殿宇、石岸,五十九年监掣同知邓谐捐修、邑人继葺,道光二十年盐务工人重修,同治年间十二圩十八帮盐务总会会长段志洲捐巨资重建,殿宇增至九十九间半,规模宏大。   都天庙祭祀的是都天菩萨,原型是唐代的御史中丞张巡(开元进士),因在安史之乱中他死守睢阳、杀姬飨卒、知死不叛、保全江淮,死后被唐肃宗追封为扬州大都督,后赠英济王,唐宣宗列入凌烟阁,宋代尊为保仪尊王,明代配享历代帝王庙,清代进入太庙。百姓祀奉为都天菩萨,主管控制瘟疫。   《文化新城集》一书中,收录有王德钧《都天庙宇与都天庙会》一文,介绍都天庙庙门向北开,有青石板甬道直通多米外的仪扬运河,河边有石砌码头,庙前有两座石拱桥,门口有两尊石狮,庙内香烟缭绕,东侧是钱粮库,西侧有“瘟水井”,中间有两进大殿,前殿供奉红胡子紫脸都天王爷金身坐像,后殿供奉都天王爷行身木像。后殿东安防着都天王爷的墓椁,墓前牌坊上有联:墓门风卷灵旗千年庙貌,江郭潮喧赛鼓百姓恩波。落款是乙巳年清河月,新安刘正实、刘丰年敬题。这与县志上“雍正三年刘正实等建庙前石坊”对应。   该书还介绍了都天庙会盛况:时间是每年的四月初一,大清早参会队伍就排成阵势,聚会新城走街,队伍由六人鸣锣开道,四人手持“肃静”“回避”出巡牌随后,六人拿着金瓜鉞斧朝天荡旗紧跟,八人大轿抬着都天菩萨行身木像,左右有人执举大令,封“英齐王(应为英济王)旻天大帝”和“万民伞”,戏乐班子、萧笙管笛,后面还有八个光头分别抬着大粽子、大葫芦。队列中还有人领唱,众人齐和,和者每人手拿一矮凳半蹲半跳,伴随歌声节奏,表演矮凳舞。矮凳上还安装有花瓶、响铃、木鱼、快板、竹条等响器,加强伴奏效果。装扮成十二生肖的骑马娃,骑在彩马上,不时做出逗人乐趣的演姿。最少有四个舞龙队,在锣鼓声中狂舞劲吼,四个文静的姑娘,挑着花担舞扇轻摇。调皮的艄公荡着湖船,左拍右划,高跷队伍高人一等,装扮成生旦净末丑稳健前进。前圩、中圩、后圩和北圩四个堂会队伍不惜耗费钱财,添置各种装饰道具,罗致各类文艺人才,依次亮相、轮番表演、争奇斗胜、好不热闹!直至午后逐渐进入都天庙前广场,行一番仪式,到晚方散。   庙会这一天新城充满了欢乐喜庆的气氛,方圆十几里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穿戴整齐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几万人聚集在新城镇上,仪扬河两岸点烛焚香,都天庙广场商贩云集,商贾店铺早已备足货源,装修门面迎接全年生意最红火的一天,八方商贩熟知庙会需求,抢占地盘竞相叫卖流行商品。祖传秘方行医治病,身怀绝技杂耍卖艺,算命看相说唱逗趣,十分热闹。著名诗人袁枚诗曰:都天会起赛神忙,儿女沿堤尽点香。绝似嫦娥颁令甲,一齐月色着衣裳。厉惕斋《村妇看会》沿街听得笑声喧,一队红裙店门前。为语会来天欲晓,女郎家住在何处。《茶担》左手回环半扦腰,俏将右手扇轻摇。不劳十指承扶力,放在肩头款款挑。   解放后破除四旧,都天庙变成了小学,庙会还在办,年庙会改称农务交流会,交易额4万元。年改称物资交流大会,由新城供销社主办,日期改为公历五月一日。当年交易额12万元。年改由新城镇政府举办,交易额30万元。年庙会3天,交易额万元。可惜为了安全因素,庙会办至年就停办了。   如今都天庙的遗址还在,可以看到庙的基础,那些一米多长的条石,垒砌六层,见者无不深感震撼。

  年2月23日中午,有收藏界网友向笔者通报说,新城冷红有个水塘正在搞扩建,挖机所至,出现不少碎瓷器,有外地人在现场捡拾,该水塘几年前曾出过不少瓷器,据说当时挖机司机挖到了好东西,连工程款都没有向东家要,连夜就撤了。笔者随即赶到现场,果然看见几个“爱好者”在捡拾,而且眼前的这个水塘,河坎及河底全是破瓦烂砖碎瓷片,可见这里曾经是人群聚居地。当即将现场照片和定位向仪征博物馆领导做了   后来3月16日笔者参加仪征博物馆建馆十周年座谈会,馆方特意请与会代表参观库房中正在修复的新城冷红新出的大量元瓷,刘勤馆长再三对笔者表示感谢,她说,我们博物馆藏品虽多,但元代的很少,这一发现填补了馆藏空白,也许还对发现扬子县城遗址有重要意义呢!

请接着看《扬子县治千古名镇仪征新城(下)》

本文收录在《扬州运河古镇》,年1月已由广陵书社出版。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巫晨《阮元仪征事》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xs/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