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前,在仪征市农村,最盛行的民间习俗,莫过于续家谱了。年3月25日,仪征之声摄影师周晓明回到家乡——仪征市月塘镇赵桥村,参加一年一度的“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领略一下宗亲祭祖的传统文化,感受同宗同族续谱的亲情。
上午10时许,家兄骑上电瓶车,载着我,赶往10里开外的四庄村肖云组周继兵家。翻过三道山岗,在原月塘与谢集交界的坡顶上,远远向东看云,彩旗招展,鲜红的冲气拱门十分醒目,沿途爱莲堂的堂旗,正在引导着族人,指向续谱人家。
11时,我们哥俩顺利抵达目的地,先期到达的族人,己开始坐到餐桌上,准备开饭。我顺着指示牌,来到了供堂,先向悬挂在堂屋的“爱莲堂”挂谱行磕头礼,前三个头,是代未到场的父母磕的;又三个头,是自己应该行的;再三个头,因为儿子上班,孙子太小,而不能前来,也理当由我来代行,这也是我今次回乡的主因。
爱莲堂的“周氏续谱”文革后恢复较早,年依据清末出版的家谱,在月塘乡赵桥村大窑组周允井家举行,此后一年一次,在周门子孙中传递。
年和年,我先后两次全程参与,也有数篇稿件见诸报端。时隔11年,“周氏续谱”有没有创新的地方?
来到联络处,一捆捆红色封面的《“爱莲堂”周氏宗谱》映入眼帘。本书编撰顾问周允基告诉笔者,这是年“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最大的亮点。他介绍说,《周氏宗谱》上一版,最晚也是清末民初,作为周氏续谱祭祖仍祠堂,当时就设在月塘集的北奄,每年祭祖,族人像盛典一样,举家前往祠堂,十分隆重壮观。年,日本鬼子扫荡月塘,月塘北奄全部被焚毁,周氏不仅失去了祭祖议事的场所,大量祭祖器皿被毁,古老的挂谱和书谱也毁于一旦。所幸,月塘乡东风村下云周的周氏子孙,保存了4本书谱,为文革后率先举办爱莲堂的“周氏续谱”,提供了先决条件。
上缴了年费元,我们就被安排坐上了餐桌,菜肴十分丰盛。一打听,原来主办方图省事,直接承包给厨师自己采办,所以价格不菲,但质量得到了保证,宗亲们吃的舒服。
12时,前来上谱、续谱的宗亲基本到齐,户宗亲前来参加“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12时50分许,祭祖开始。接谱主办的户主周继兵,在宗亲的族拥下,拿出两支红烛一柱香,相继点燃后,行三头九拜大礼,两名唢呐吹手,吹着不知名的乐曲,让祭祖行动显得十分传统。紧随其后,宗亲们依次跪拜,有跪拜三下的,也有跪拜六下的,更有跪拜九下的……整个祭祖行动进行了30分钟结束,可谓是简短而富有成效,众多繁琐的礼仪,将由剧团唱戏替代之。
下午1点30分,《“爱莲堂”周氏宗谱》牵头人悉数上台,周氏继字辈理事会会长周继昌介绍宗谱编纂出版情况以及理事会运转状态,邀请年“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主办者周继兵致词。通报了年“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主办地点和主办人。2时整,主祭活动基本结束,来自仪征城区的剧团开始为“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助兴,而挂谱正堂此时进入下一项关键工作,周氏添人进口续谱了,笔者也不忘自己参加“周氏爱莲堂祭祖盛会”初衷,赶紧来到登记处,缴纳了60元的续谱费,将儿媳妇康瑾、孙子周裕泽登录上了爱莲堂的挂谱,到此,我的月塘之行任务圆满完成。
从最初参加接谱、续谱活动到今年。11年过去了,仪征农村的“续谱”习俗,不变的宗亲族群亲情更重,变的则是越来越简洁化,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宗亲族人不论远近,抽空相聚在一起,交流交流感情,诉说诉说乡情,把淡漠的人情织浓,把疏远的亲情扣紧,让宗亲和家族力量凝聚在一起,繁荣和强大“爱莲堂”,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备注:爱莲堂:北宋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之"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周敦颐爱莲,周敦颐后裔堂号便取"爱莲堂",以此来纪念先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