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楚楚
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阶段招生录取工作全部结束,扬州各普通高中喜报频传。7月22日,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刘鸿健带着37份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扬州中学,将打开南大大门的“金钥匙”交到被录取考生的手中。另有10名扬中学生收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一花独放不是春。今年,宝应中学、高邮中学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优异成绩,邗江中学、江都中学普通类本一达线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仪征中学本一、本二达线连连攀升,学生成绩提升明显……
教育是关乎每个孩子未来、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最根本的民生。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舍得投入、不遗余力抓教育,社会各界全情关心支持教育,全市教育工作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形成了扬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劲持久的动力。
南大校领导登门送喜报,优质生源基地举行通知书颁发仪式
“祝贺你,孙成浩同学,欢迎进入南京大学!”在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上,刘鸿健一边送上录取通知书,一边与学生握手道贺。作为家长代表,孙成浩的母亲陈霞在一旁热泪盈眶:“高中三年,孩子一直以南大为目标,如今终于圆了梦。”
“扬州中学一直是南京大学最优质的生源基地之一。”南京大学学工处副处长李浩说,“今年扬中共有37名学生被南大录取,比去年增加了6人。”
大学录取喜报一拨接着一拨。南大刚刚送完录取通知书,扬州中学紧接着举行了届清华、北大录取通知书发放仪式。应怀原、赵辰、房鋆等10名阳光大男孩从校长手中接过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录取通知书。今年“老七所”高中仅南大就录取了约人,其他各所名校录取也明显多于往年。
扬中校长严济良认为,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对学生三年的培养,从高一开始就拿出系统学科规划、生涯规划。同时注重教师的共赢共享和学生的自治自动、共赢共学,坚持科学和人文相融合,这是学校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法宝。
除了“老七所”(扬中、扬大附中及五个县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其他高中也各具办学特色,如扬州市第一中学多年举办宏志班,让更多贫困家庭子女迈进大学;邗江区公道中学坚持高品质艺术教育,普通类与艺体类高考两翼齐飞;高邮二中重视教科研驱动作用,扎实开展“一课一研”;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全方位开展“成长共同体”建设,彰显校本德育特色……
切实保障教育优先,教育事业发展一年一个台阶
“兴城先兴人”,推动新产业发展要有新人才,留住新人才必须做大优质教育资源,为各类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在这一理念下,扬州市委、市政府将抓教育放在了与抓项目同等重要的地位。
每年高考前,市委主要领导都会去高中学校看望即将走入考场的学生,为他们加油助力。今年5月,市委书记谢正义来到高邮中学看望正在紧张复习、进行最后冲刺的高三学生,勉励全市高三学生科学系统复习,以平常心迎接高考。高考前,代市长夏心旻来到高考指挥中心现场办公,要求各有关方面全力做好保障,为全市高考营造最好的环境。
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显示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十二五”以来,全市教育财政性投入达多亿元,先后投入亿元用于各类学校建设,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元……
大手笔投入,硬政策指引。年,市委召开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聚焦教育事业重点难点;年,《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并制定了《扬州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年还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的目标和路径以及政策保障措施。
殷切关怀与政策支持令扬州教育事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全市普通类本一上线人数为多人,今年本一上线人数为多人,增加了近一倍;年全市普通类本二上线人数多人,今年达到1.6万多人,增长了80%。
另一个数字令全市所有高中生家长振奋——近两年来,我市高考本科达线率近九成。
高质量教育不单瞄准成绩,更为学生长久发展打基础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上游”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不断均衡与优化。
一组数据能清晰看出“优”与“均”的步伐:年至年新建中小学36所,投资37亿元;新建幼儿园68所,投资10.06亿元。年计划新建中小学7所、新建幼儿园7所。
办学仅一年的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已然成为附近居民心目中的名校。“学校非常现代化,相比梅岭小学本部,面积扩大了几倍,文体设施高大上,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新生家长陈女士坦言,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不仅省钱,更省时省心!
梅小花都汇校区是近年来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一个缩影。从育才小学西区校、东区校,到汶河小学东区校,再到邗江实验学校新盛分校,优质资源不断地向东南西北辐射,名校效应不断放大。今年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成立,由扬州市梅岭中学(梅岭校区、京华城校区)、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运河中学组成,3所学校均属市直公办初中。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赢得了全社会点赞。此外,我市通过特级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制度化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让名师走向各个学校;通过组团办学、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等,有效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成绩,更是为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年,我市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八礼四仪”仪式教育、“小学生18个基础好习惯”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去年实施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相关工作经验在教育部专题会议上交流,我市青少年体质有明显改善,对比近两年初三学生的抽测数据,近视率下降约4个百分点。
不仅上普高、考好大学脸上光彩,以工匠之心、一技之长立足社会同样令人赞赏与尊重。今年4月,扬州旅游商贸学校6名“00”后学生经过近乎严苛的面试,被人民大会堂录用。
教育是关乎每个孩子未来、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最根本民生。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