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1日,江苏省卫计委下发通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年7月1日起,医院(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到年底前,医院(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以前头疼脑热,
到医院门诊挂个水,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如今这种看病模式要改一改了。
从年7月1日起,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项目中有儿科项目的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外);
到年底前,医院(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项目中有儿科项目的医疗机构的儿科门诊外)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再过几天,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将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儿科门诊除外)
由于病情需要,确实需要尽快静脉输液的,门诊医生将会给患者一个合理的建议,可以去急诊室进行输液,也可以住院治疗。今后“输液处方”不能随便开,都要按规范进行,滥开药的医生将取消抗菌药处方权。
A.输液等于小手术,对患者有风险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
B.输液太多,导致抗生素滥用
门诊输液,还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无药可用。医院的消化科专家说:“现在很多病都难治了,肺炎、肠炎都存在细菌耐药性问题。比如幽门螺杆菌,原来敏感性较强的抗生素一次性根治率可达90%以上,如今使用同样的药物,根治率有时还不到一半。如果是肺炎细菌,特别是进了重症监护室后,一旦出现耐药细菌,那么对病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以前门诊医生常偏爱头孢地嗪等药物,同时还配上其他抗生素、抗病毒类药以及维生素进行“大包围”,认为药物用得越多越好,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增加药物的毒性,也给耐药菌株带来了机会。
C.因特殊性,医院保留门诊输液
那医院为何不禁?“可能是考虑到患儿的特殊,才保留了医院可以门诊挂水。”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儿童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不如成年人,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感冒往往可能迅速转为肺炎,在门诊保留输液,有一定的合理性。
D.新政会不会让“就诊变难”?
在门诊只能开口服抗生素,要想挂抗生素,需要到急诊或者住院。这不是让“就诊变难”?业内人士表示,从患者角度来说,一次就诊确实有点亏,在门诊做完各项检查后,如果需要挂水,患者需要从门诊再跑到急诊,虽然没有再次挂号再次检查的麻烦,但需要再给急诊医生看一次。但从长远来看,控制了抗生素的滥用,这其实也是给门诊医生设立了一道“坎”,从长远和大环境来说,这是利好的。
E.将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在卫生主管部门的眼里,医院门诊输液,将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在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要求,也是医疗改革的方向。
“看医改成功与否,一看次均费用是否在下降,医院是不是有人看病住院,如果这两个指标都满足了,医改就成功了一半。”湖南省医院副院长李爱勤认为,“停止门诊输液一刀切的做法不好,可能会增加病人住院的比例,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但社会总费用不一定能下降。”医院的副院长,李爱勤表示,“医改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协同性,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事,医院,最好是方向指引和结果的监督评价,不要过多干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