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仪征长忆小城二月中忆明珠

编者按:

近日,在由扬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扬州广播电影电视协会主办的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比中,仪征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倾听仪征》纪念忆明珠先生特别节目《长忆小城二月中——忆明珠的诗意故乡》获广播文艺节目一等奖。

仪征,忆明珠先生称之为第二故乡,在此生活的28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蜚声全国。翻开先生厚重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传诵的华彩乐章,节目只选取了一个角度:“长忆小城二月中”——小城春色盛开在先生的诗文书画里,珍藏在他的记忆里,笔墨传情,乡土难忘,仪征风情随着先生的佳作穿越时空流传四方。同时,我们还深深感受到先生与小城共同历经磨难,依然百折不回,他的作品凝聚着人生春的生机和希望。

长忆小城二月中

——忆明珠的诗意故乡

前言:年10月25日,著名作家、书画家忆明珠先生去世,享年90岁。忆明珠原名赵俊瑞,因诗文书画俱佳,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评选当代四大才子,忆明珠和冯骥才、贾平凹、汪曾祺四人位列其中。

(出忆明珠录音“那时候,建设新农村。我想,农村,过陶渊明的生活,做社会主义陶渊明!我就翻全国的县志,然后看仪征,哎呀,仪征好啊!仪征有多少园林,有好多园林,哪些名人都到过的,到仪征做一个社会主义的陶渊明”......)仪征,忆明珠先生称之为“文学衣胞之地”,他的创作,正是从仪征走向全国的。《忆明珠文集第二卷》自序中写道:“我自年落户仪征后,每揽前人讴歌它的名篇佳作,往往为之悱恻低徊,不能自已。在这里,我寻到了师与友,恩与爱,开明与通达,谅解与宽容......并享有了它的山色江光,花晨月夕、诗情画意......我的仪征啊,我的第二故乡!我因你相连而相连着我的祖国,相连着历史和未来。”

今天的《倾听仪征》为您播出特别节目《长忆小城二月中——忆明珠的诗意故乡》

(出童声朗诵忆明珠题画诗《女儿红一》)

长忆小城二月中,

春雨轻湿卖花声;

艳惊四座何所见,

白玉盘盛女儿红。

年12月3日忆明珠先生的挚友亲朋汇聚在仪征开了一场简朴的“忆明珠追思会”,这充满童真的声音朗诵的是忆明珠先生的一首题画诗,名字叫《女儿红》,正如“忆明珠追思会”的主持者——诗人、诗歌评论家,忆明珠的学生唐晓渡所说的:

(出唐晓渡录音)“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心中怀有的,应更多不是物是人非的悲戚,而是对先生深深的感念。感念他对故土、对人世、对所有美好事物一往情深的热爱和眷恋;感念他既博大、深邃、旷远,又仁厚、平易、温润,令人在交接中每每顿觉山高水长,又如坐春风的人格魅力......”

当我阅读了忆明珠先生丰厚的人生,再次想起这首清新动人的诗句,有一种百感交集:“长忆小城二月中,春雨轻湿卖花声;艳惊四座何所见,白玉盘盛女儿红。”这是诗和画的合二为一,看着画会想到这样的句子,而听这样的诗句,脑海里便有了一幅美丽画卷。时光飞旋,我仿佛走进了那段最灿烂的年华,触摸到了先生绵长的相思怀念:暮春农历二月的小城,春雨绵绵,鲜花烂漫,连卖花的声音都被春风春雨浸染得温润柔美,白玉盘里呈现的女儿红,质朴无华竟也会如此娇艳欲滴,灵动可爱。

《女儿红》——这是春的赞歌,是第二故乡的风俗画,也是无法割舍、难以忘怀的最美好的生命片段!

(出忆明珠题画诗《女儿红二》)

长忆真州女儿红,

春风满畦露华浓;

怜他天涯沦落客,

一方水土一方情。

忆明珠先生的挚友、文史学者李仰华在《读小天地庐题画》中写下这样的话:“与忆明珠相识相交四十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率真的人,至情的人。他对人对事,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一往情深,倾心于真善美的追求。历经磨难,依然不改本性,特立独行,百折不回。这在他的为人处世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李仰华先生概括的十分精准。年忆明珠从省城下放到月塘,条件十分艰苦,但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淳朴善良。

在三年困难时期,仪征城乡也遭到重创,许多人陷入沮丧,忆明珠先生仍然感受到了小城的生机。我们可以从《小城灯火》这首诗里感受到。

(出诗歌《小城灯火》节选)

红瓦绿树一路拥簇到江边,

对岸是深蓝浅蓝几重重山......

我们的小城,长江北岸一朵莲,

小城的黄昏,也叫人低回迷恋。

每当清风徐徐吹深夜色,

我爱攀上鼓楼仰瞻星斗满天。

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耸立在小城中心,

临高歌一曲,顿觉清凉无边。

这时一处处灯火次第闪亮,

一处处灯火烘托出一座座庭院。

每座庭院都罩着棚碧绿的瓜豆,

层叠的叶子被灯光镶上金边。

......

这是忆明珠先生年创作的一首诗歌《小城灯火》。小城在诗人的眼里心里就是江边北岸的一朵美丽的莲花,他常常沉醉于小城的黄昏。诗人站在小城中心古色古香的鼓楼上眺望,首先吸引他的是处处灯火烘托的庭院:“每座庭院都罩着棚碧绿的瓜豆,层叠的叶子被灯光镶上金边......”寻常庭院,平凡生活,诗人在这里发现了美。接下来尤其感染人的是:他捕捉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亲情互动、青年男女用歌声传情等很多生活细节,温馨撩人,字字入画。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还从近处延伸远方,眺望长江上的灯火融入小城灯火,诗人的眼里,小城也像巨轮一样向东方行驶,多么奇特瑰丽的想象。

(出诗歌《小城灯火》节选)

万里长江紧贴着小城转弯,

轮船的灯火跟小城的灯火融成一片。

现在轮船正从小城中分解出来,

小城的灯火却像被曳到轮船上面。

啊,让小城也载着它的灯火启航吧,

它会把长江照耀得银河一般的绚烂!

是的,这小城确实在破浪向前,

只要你站向历史长河的彼岸——

刚刚我们欣赏的是《小城灯火》,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中,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再去读这首诗,能够深深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对未来的祝福和信心。

同一时期忆明珠先生还创作了《唱给番瓜花的歌》、《春风啊,带去我的问候吧》、《插柳谣》、《女声》、《春雨》等诗篇,这些诗歌赞平凡的劳动,歌赞辛勤的劳动者。

历史的车轮是在崎岖道路上的前行,我们的祖国一直在曲曲折折中发展。忆明珠先生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位讴歌春光的诗人,正当精力弥漫的壮年,他尽情地创作了许多有关于春的诗篇和散文:《春毕竟来了》、《荷叶地》、《绿》、《给我一支花吧》、《墨黑墨黑的小蝌蚪》等优美篇章均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在人们中广为传诵。

年,忆明珠先生创作了《写给小城的竹枝词》七首,“竹枝词”是旧体诗的一种诗体,是文人学士用通俗语言描写地方风物的短诗。仪征唐宋和明清时有着“东南水会”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曾享有盛誉,当时仪征文风兴盛,便有一些竹枝词的代表作流传下来。忆明珠先生对第二故乡的历史稔熟,他的竹枝词借用了诗体旧名,深情赞美第二故乡。先生在第一首竹枝词中,描述了自己作为异乡“陌生人”融入仪征的心路历程,从古代诗人的吟咏,到今天的繁荣,他见证了小城走出衰败,走向希望。

(出《写给小城的竹枝词》其一节选)

有诗人说:

你也是座绿杨的城;

有诗人说:

你该叫做翠竹的城;

或又说你:

“小小繁华一都会”;

或又说你:

“山色红光翠满城”......

我来得太晚,

但可想象诗人的吟咏;

上百年的战火、兵争,

使你成了座瓦砾的城。

然而又恰当我来的时候,

才能看到你怎样将瓦砾扫清,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晨,

你还记得吧,小城——

一个陌生人,

伫立在一堵烂砖墙外,

出神地凝望着

墙头那枝红杏。

那就是我啊,

你新来的居民,

从参差的倾颓线上,

发现了美在诞生。

......

啊,小城!

再生的城!

美丽的城!

......

我们刚刚欣赏的是忆明珠先生的《写给小城的竹枝词》的第一首。诗人回顾了仪征光辉的历史,并以此自豪。他痛惜初见仪征时的陈旧、倾颓,见证了小城的“再生”,赞美第二故乡“美的诞生”。在接连几首词中,描写了小城在新时代中的勃勃发展。

纵览忆明珠先生在仪征生活的28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诗人感情的自白,同时也是自己创作的宣言。多年来,论者常有如何实现“审美生活”、“诗意居住”的讨论,忆明珠先生在第二故乡,为何能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为何挚爱这片土地,为何会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为何以深沉的爱和真诚铸造诗篇,了解了他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经历,我们一定会有所感悟。

进入新时代,忆明珠先生进军散文王国,熔铸杂文、随笔和诗歌于一炉,创新文体,开拓了散文的新意境。他在散文中激浊扬清,揄扬真善美,他以仪征的青山、农歌、春联、春灯、雨花石、老干部等为题材,仍在赞美第二故乡的风物人情,赞美新人新事。后来,先生调迁省城工作,在那里退休,退休后从事书画创作,他的国画小品和精美题画诗依然有着第二故乡的风土人情。

在先生很多诗歌中,都提到过隔河柳,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散文《隔河柳》的片段。

(出散文《隔河柳》节选)

小城有河,河边有柳,柳外有人家,人家屋顶上也有我家的一片烟霞。

那时候,我经常独自沿河溜达。清早或傍晚,出我家迎河的后门,沿河这岸,向前,过桥,到河那岸;再向前,再过桥,又转到河这岸。靠近我家的一段河道上,距离不等的排列这四座桥。我的散步,往往以绕遍这四座桥为一个回次。这样就从河两岸串联成一条“弓”字型的线路。两岸绿柳成荫,间有杂树生花。朝朝暮暮,我都在“傍花随柳过前川”,颇有点悠然自得。我对这条河倾注着深深的爱恋,尤其喜欢两岸的柳,婀娜临风,缱绻缠绵,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那句话。

......

这是忆明珠先生一直在小城传诵的散文名篇《隔河柳》。七十年代文革结束忆明珠落实政策在文化馆工作生活。文化馆就在护城河边,我们在文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的生活。文章的前半段,依旧诗情画意:炊烟、小桥、流水、春意朦胧在柳梢,柳枝惺忪、朦胧、虚无缥缈而生机勃发;由景联想到古典诗句,由“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民间谚语,又聊上了哲学话题,洋洋洒洒。文章的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爱柳的原委:

......

要知道,小城的那条河,跟我关系匪浅。“文革”期间我作为被“揪”出来的“牛鬼”或“蛇神”之一员,被发落到开河工地上“劳动改造”。这条河的诞生,我出过一把力。以后河边栽上柳,柳很快成了林,我又成了河边上的一个看柳的人。当时怎想到我参与开挖的这条河,竟成全了我“隔河看柳”的缘分?一切都是自为的,又像出于天意。现在我离开了我参与挖的那条河,便失去了那河的一隔,也就失去我想望中的柳了。

在忆明珠先生很多文章里,写景写物写故事,我们看到最后才能恍然大悟其实他在抒情抒怀抒人生,而这情并非矫情空谈,人生艰辛不易、五味杂陈,就在寥寥数笔中云淡风轻了,留下读者无限的感慨和怀想。隔河看柳,景色因为人生沉浮才变得深刻富有意蕴。

(出散文《雨花石臆名》节选)

雨花石,好美丽的名字。许多美丽的石子都有着美丽的名字。为什么雨花石会有着这个美丽的名字呢?书上说:古时有位高僧,在雨花台说法,说到妙处,感动神灵,致使天花纷坠如雨,雨花台得名以此。也就是说,若雨花台不叫做雨花台,雨花石也不叫做雨花石的。此说未尝没有道理,但也不尽完善。

雨花石的产地,并不仅仅限于雨花台一处。据我所知,六合、仪征等地皆有出产,雨花台下的商店里、小摊上所出售给旅人的雨花石,十之八九都是从六合、仪征等地收购了去的。雨花石若以产地得名,其产于六合、仪征者就该叫做六合石或仪征石,为什么仍然叫做雨花石呢?......

我好像终于明白了,雨花石之所以被叫做雨花石,不是由于别的,而由于它是道道地地的雨的花,雨中之花!喜雨的花,爱雨的花!这花,不枯萎,不凋谢,但不轻易露面,只在周天甘霖普降,万物渥泽同沾的时候,才肯一现它的朱颜。果真是“石不能言”吗?雨花石的这种特性不正是它的现身说法?它说的是:“雨不撒花花不红”!

刚刚大家听到的是忆明珠的散文《雨花石臆名》,雨花石也被赋予了春的生命,它就是雨的花、雨中的花、喜雨的花。早年,忆明珠先生在江苏文坛已经享有“石翁”的雅号,只是后来那些“通灵宝玉”都慷慨无私地奉赠给了文朋诗友,他留下的是《雨花石臆名》、《雨花石志异》、《赏石小语》等一篇篇为仪征扬名的美文,还有他自身拥有的是用“石”起名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赵文石,一个叫赵微石。

先生的大儿子赵文石在回忆父亲时说:“老爸曾经对我说,你知道什么是让我活下去的东西?是新春的树梢上的一抹阳光,是人世间真情的感动!我说,光凭这东西就让你活下去了,那也太好活了!我后来想通了,世上十件事八九不如意啊,那你怎么办?我把我的生命全部倾注在那一两件让我满意的事情上,把生命的光发挥到最大!”

忆明珠先生创作的文学仪征,是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隔河垂柳、小城灯火、河上滚珠、梅天细雨、秧田农歌,有女儿红、佛头青、油菜黄、岸草翠、沙头碧,有民兵抗日、愚公种树,有欢歌笑语、叹息愤怒、寻常茶饭、温馨梦境,是诗性家园,是仪征人民乡愁的寄托,是我们无价的精神瑰宝。我们读先生瑰丽隽永的诗文书画,感受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故土家园亲人朋友,生命多么美好,江山如此多娇!

(出童声朗诵诗歌)

隔河柳和女儿红,

真州风物意念中;

二十八年蝶梦醒,

满眼吴山色青青。

忆明珠先生去世前留下遗嘱:我是仪征一块小小的石头,将永远归于故乡的山岳。

听众朋友,刚才您听到的是文学专题《长忆小城二月中——忆明珠的诗意故乡》,感谢收听,再见!

FM94.3

赞赏

长按







































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ms/2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