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末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两广地区悄然流传起了一首反诗。
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极富煽动力,诗这样写:
上等的人欠我钱,中等的人得觉眠,
下等的人跟我去,好过租牛耕瘦田!
该诗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兴起于两广地区,口耳相传,火遍大江南北,红极一时。
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首先,它是大白诗,字句一看就明白,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地方。
其次,分出了社会阶层,上、中、下,让人们分清剥削阶层和被剥削阶层。
再次,被剥削阶层过着“租牛耕瘦田”的沉重生活,剥削阶层却从被剥削阶层身上剥削了无数血汗钱,呼唤被剥削阶层必须觉醒过来,向剥削阶层讨还血债,鼓动性极强。
最重要的,一位伟人说过,这反诗不但有鼓动性,而且富于策略,搞清楚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统战的难题。
无数劳苦大众,受了这首诗的启发,行动起来,揭竿而起,投身反清行列中去。
而在清朝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始终活跃着一个庞大的抗清、反清组织——天地会。
传说,天地会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前以旧部为班底创建起来的,其初衷是留下这个组织在大陆做地下工作,自己在台湾训练军队,但到北伐之日,内外发难,一举推翻清政府。哪料,郑成功壮志未酬,到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郑氏子孙未能恪守祖业,郑氏集团也最终覆灭。但天地会却存留了下来,不屈不挠地与清廷斗争到底。
天地会与清廷的斗争有高潮也有低潮,连绵不断。
道光年间,斗争一度趋于沉寂,但上述反诗的诞生,犹如引爆了一个火药桶,天地会发展迅速,单单两广地区就出现了大胜堂、得胜堂等三十几支天地会义军活动,兵员数十万之多,各地暴动如火如荼,起义四处开花结果。
写这首反诗的作者,就是天地会的带头大哥张嘉祥。
张嘉祥,字殿臣,广东高要人(清朝官方的说法是广东梅州客家人),长相文秀清俊,“恂恂如儒者”,“不类武夫”,却“材武任侠”,是个喜好打架闹事的主。
道光十八年(年),张嘉祥才十五岁,就只身闯荡江湖,流落到广西贵县(今广西贵港市),受佣于水源街全昌卤肉铺操刀卖肉。
张嘉祥嫌卖力气太辛苦,来钱慢,潜往石罅圩(今石卡镇)劫持牛皮店杨荣利六岁的儿子,勒索百金。
杨荣利赎回儿子后,诉之县衙。
知县杨曾惠派人拘捕。
张嘉祥讲义气,行事狠辣,行走江湖,与广西天地会的大哥、晚哥多有结交,受到官府追捕后,一不做、二不休,联络起天地会众过起打家劫舍的营生,这其中有钦州李自昌、横州(今横县)谢江殿、灵山苏三相、瓦塘(今贵港市瓦塘镇)徐阿云等等,他们聚集于横州大滩伏波庙,勒索货船,打单村市,滋扰无虚日。
早期的打劫生涯中,张嘉祥做得最大单的事件就是攻劫木梓圩(今木梓镇)大源、浩源两典库,刮取财物无数。
张嘉祥有勇有谋,有了钱财,就谋划着扩大队伍,先后在横州的博合圩、贵县的覃塘圩(今覃塘镇)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
张嘉祥的行为,招来了南宁协副将盛钧、浔州府知府顾元凯、浔州协副将李殿元等人的疯狂围剿。
张嘉祥实是天生将材,率领一群未经训练的小喽罗,与盛钧等人玩起了游击战,屡将对手打得苦不堪言,甚至在宾州(今宾阳)甘塘斩杀浔州参将段炳南。
张嘉祥还把劫掠行动发展到了越南,胃口越开越大,公开向越南政府“借粮”。
越南政府军布下象阵与张嘉祥开战。
一开始,张嘉祥的马队被象群震慑,纷纷逃窜,溃不成军。
张嘉祥不信邪,多置强弓硬弩,从四面实施迂回包抄。
越南士兵惊惧不已,阵势大乱。
张嘉祥挥军猛冲猛杀,劫得大批物资,实力大增,部众扩充至万人。
至此,张嘉祥不再满足做打家劫舍的土匪,悍然树起反清的旗帜,在横州烧香开堂,正式宣布成立天地会新的“山堂”——怡义堂,起兵反清。
张嘉祥没读过什么书,随口胡编一首打油反诗就成“时代之歌”;他指挥部队起止进退,也处处与古人兵法暗合,让人啧啧称奇。
在与清兵作战中,张嘉祥无师自通,将小股步兵的渗透和偷袭的战术运用得得心应手,其水面炮战之法更是精妙无比。
张嘉祥还别出心裁地创制出削长竹竿对战清军的战术,称长竹竿为“竹针”,与戚继光创制的“狼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张嘉祥大名远播于珠江南北,成为了两广天地会乃至民间偶像中的超级大侠,人们亲切地称他“锄强扶弱张嘉祥”。
道光二十九年(年),二十六岁的张嘉祥在中越边境纠集天地会兄弟发动了数万人的起义,连破数十州县。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张嘉祥受到广东巡抚劳崇光的招安时,他竟然没法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学习宋江,接受了招安,充当起征剿“方腊”的急先锋。
张嘉祥面对的第一个“方腊”,就是廉州天地会义军龙头颜品瑶。
和《水浒传》里方腊的命运一样,颜品瑶的脑袋成为了张嘉祥进献给清廷的“投名状”。
清廷大加奖赏张嘉祥,并赐名“国梁”,意为国之栋梁。
张嘉祥由此华丽转身,成为了军门忠臣张国梁。
张嘉祥,不,应该是张国梁,他所面对的第二个“方腊”,乃是太平天国总头子洪秀全。
咸丰元年(年),张国梁随提督向荣自广西尾追太平军直至江苏,以作战勇猛受向荣倚重,并于咸丰五年(年)升总兵。
张国梁所部捷勇为绿营头号劲旅,于南京孝陵卫一带建江南大营,屡立战功。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张国梁更是以寡临众,独抵太平天国李秀成等名将统率的大军数十万,骁勇无敌,江南恃为长城。
张国梁甚至以劣势兵力攻克了重镇镇江,拿下漕运的咽喉,保有江南不失。
《清史稿》载:“时大江南北诸军,贼所尤畏者,惟国梁一人。贼势忽南忽北,多方肆我,皆牵制国梁之计,果为所败。”
时有歌谣传颂:“杀贼江上江水红,向公如虎张公龙。钟山大战疾风雨,张公生龙向公虎。”
向公就是向荣,张公即为张国梁。
向荣死后,和春为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张国梁帮办军务。
张国梁在扬州、仪征等地与陈玉成、李秀成连番鏖战,“走马取太平”,“偷取镇江”等战例甚至被编成戏剧流传,战斗之激烈,可想而知。
但张国梁上报战果,止烧船二千一百艘,斩首八千,俘敌二三万人,仅此而已。
反观湘军鲍超等人,战果竟然斩首数十万级,足见鲍超等人之滥杀。
张国梁还曾私人出资在苏州设立恤局,救济饥民,
张国梁亲书“贵局多一难民,则弊营少一死贼”字张贴于恤局。
以此可见张国梁之古良将遗风。
咸丰十年(年),李秀成施围魏救赵之计,大举进攻杭州,调动江南大营1.3万余人赴救杭州,然后出其不意,回师急攻江南大营。
张国梁率部往援大营西路,因小水关大营本部被破,被迫退守丹阳。
江南大营失陷,张国梁长呼:“八年心力,毁于一旦!”
5月19日,李秀成围攻丹阳,张国梁知事不谐,自言“年十八为盗魁,二十八而折节从军,为国虎臣,三十八而致命遂志”,率溃兵东撤。
过尹公桥,太平天国死士突然杀到,张国梁被创大呼,跌桥下溺水而死。
李秀成入丹阳,命人厚葬张国梁于尹公桥塔下,称:“两国交兵,各扶其主,生与其为敌,死不与其为仇,此是恤英雄之心。”
张国梁败讯传至清廷,咸丰帝大为沮丧,反复询问张国梁的下落,希冀张国梁大难不死。
过了两个多月,终于确认张国梁已死,下令优加追恤,追赠太子太保,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其子张荫清得袭男爵。后来又加赠,追谥为忠武,并饬令高要县建专祠祭祀。该祠俗称张公祠,位于肇庆阅江楼侧,每年举行春秋二祭。
补一笔,爱国名将冯子材出自张国梁麾下,一生得张国梁提携颇多。
冯子材高寿,七十余岁还能上阵杀敌,“夺发如少年”,八十岁归隐林下,早晚与乡间少年谈江南交战往事,每提起张国梁,泪下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