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一假日,说来就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放空自己,想点平日不曾想透的事。“北京西路瞭望”邀您参加一次特殊精神旅行:跟着几位规划师,逛逛古镇古村,找一找蛰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乡愁。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我的外婆家坐落在一个叫“十二圩”的地方,它由滩成“圩”,因盐成“镇”。在外婆的讲述里,这里曾经是繁花似锦的盐都,街面上店铺林立、人声鼎沸,满是剧院、酒店、会馆、邮局、钱庄等,甚至还有外国人长驻办事机构。当年的盐河,直通长江,河面上桅杆如林,南北数十层,东西绵延二十里……
而如今,站在十二圩街头,老街格局还在,却再难辨别往昔的繁荣模样。盐河边孤零零的古码头和数十级青石板,略显苍凉,往日种种,只能遥想。这不禁让我心生感慨:十二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希望大家能跟随我,走近它、读懂它、喜欢它,为它叹息,更为它憧憬。
01
“盐都”小镇,上过世界地图
十二圩,位于江苏省仪征市东南部的一个滨江古镇,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因为它有别于一般的乡镇和城市。若说它是乡镇,它曾经是一座与现今较大县城规模相当的繁华城市,人口高达20万,盛极一时;若说它是城市,可如今它又没有一点城市的味道,甚至不及众多普通的乡镇。毫不夸张的说,在大运河沿线名镇中,它的衰落是最彻底的。然而,正是这个今天显得十分普通的乡镇,年左右却标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上,是唯一被标出的中国“镇”名,足以窥见它当时的名气与地位。
十二圩的崛起得益于它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机遇。康熙初年,江淮间发了一场大水,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官府下令,招募难民开垦沙洲,并免三年赋税。于是,江淮大批民众纷至沓来,围垦种地,筑圩十七道,现今的十二圩当年就出在第十二圩坝地段,故称“十二圩”。但直到同治初年,这一带仍未形成集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同治十二年(年),十二圩终于迎来发展的重大转机:由于瓜洲江岸屡屡坍塌,已不能承担储运食盐的重任,迫使淮盐总栈必须更址。而十二圩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运口,被选定为新的食盐仓储、转运中心,“两淮盐务总栈”移建于此,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由此,十二圩摇身一变,从一个江边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盐都。
盐业的兴盛,将十二圩从小渔村迅速带入繁荣的商业社会。据史书记载,十二圩在它的繁盛时期,沿街所登记注册老字商号有近户,各地会馆、会所多达几十个。围绕食盐储运,在金融、商业、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与很多传统乡镇相比较,十二圩人口众多而复杂,移民特征非常明显。苏、皖、鲁、湘、鄂等各省人士纷纷在此汇聚,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相辉映、同生共存,形成了很浓的商业氛围,甚至还有国外漂过来的“洋气”。因此,十二圩还曾被称为江北“小上海”,说的就是它的繁华、它的移民特征、它的文化交融以及它的开放性。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盐务中转而闻名的“盐都”,十二圩的名下还有不少历史之“最”: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盐储运总汇(地处大运河通江口);
清代淮盐最大盐专运码头(船运);
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盐务专业运输船队多条;
…………
然而,“盛衰由运不由人”,历史成就了十二圩,历史又终结了十二圩。由于诸多原因,十二圩在历经六十余年的繁荣后,在20世纪30年代,便随着“两淮盐务总栈”的撤销而迅速衰老,终究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去了“盐味”。
02
老街上,远走了昔日繁华
“这条街我住了几十年了,又破又旧,年轻人几乎都搬出去了,很多人家都只剩下老人还住在这里。”
“拆掉了,拆掉了,好多老房子都没得了……”
如今漫步十二圩老街,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有些苍凉,原本喧闹的街巷,渐渐人去楼空,原先那些林立的会馆、商铺、存放食盐的堆栈,也早已踪迹难觅,以至于让人很难把眼前的情景与当年的历史勾连到一起。整条老街,紧依江堤,东西走向,不算很长,从头走到尾也不过二十来分钟的样子,过去的商户都基本集中居住在这一条街上。听外婆说,老街上原先都铺着麻黄石,古意盎然,可惜后来基本上被撬走挪为它用,现在的街面,满目败相。沿街的老屋除了街头街尾有一些尚在营业的小商小铺,很多早已无人居住。昔日建立的老建筑,也大多数或毁或改,尚留的少数建筑,若不经过指点,很难识别出来。只得跟随着妈妈,听她边走边指点:这里曾是电影院,我们小时候会在这里排队买电影票;这里曾是供销社,你二姨父以前就是在这里工作;这里曾是典当铺……
十二圩老街上还有很多巷子,但完整保存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最好的当数龙江巷,也是十二圩仅存的一条麻石路老巷。这条巷子过去有典当行、茶水炉、邮局、华洋旅馆等多家店铺,而华洋旅馆更是当时整个古镇最豪华的“星级宾馆”,那个年代来十二圩做盐生意的富人、洋人,都会选择下榻此处。如今,虽然旅馆的旧屋还在,但早已更换了主人和用途,屋外的墙面也新贴了砖石,只有门外两边的石柱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十二圩街上一座带洋气的建筑物。
由于极其特殊的原因,十二圩发展成为一座近代市镇,但在繁华的背后,历史底蕴的欠缺也导致它先天不足。今日的十二圩,在岁月的侵蚀中,早已失去往昔的繁华。往日如烟,仿佛十二圩的这段历史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里。
03
内外兼修,找回带“盐”味的乡愁
十二圩,因水而起、因盐而兴,有过九街十八巷的繁华景象,更有20万人云集的空前盛世。引用扬州大学副教授薛平的一句话总结:“十二圩是中国古镇叙事的典型文本,她不仅是扬州乃至中国盐业经济中的辉煌一页,而且还是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愁的厚重载体。”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可能是儿时走过的青石板路,也可能是河边摇曳的芦苇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推进城镇化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几个简单的字眼,温暖人心,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近些年来古镇古村旅游热潮,也正是人们寻觅和体验乡愁的集中表现。那么,何以解乡愁?我建议采用内外兼修的手法,“内”为古镇的微更新和文化的软注入,“外”为与周边区域的新格局搭建和联动发展。
空间上,微更新。十二圩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时,应尽可能保持原样,不可人为地整齐划一,使之失去自身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价值。可以采取微更新的改造方式,通过适度拆除、疏通道路、整理环境、优化节点,形成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还可以依据不同基因定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盐+里坊”:遗存丰富的时光坊——古迹活化,复兴盐都;盐文化环绕的文娱坊——文化渗透,艺术萌发;绿环水绕的安憩坊——民宿轻音,安静恬适;厂房林立的创客坊——植入“盐+”,万众创业。从而提升老街的活力及文化表达,营造出原汁原味的盐都生活情境。
文化上,软植入。古镇复兴,不仅要有物质的、实体的,还要有非物质的,二者缺一不可。近些年,随着本地人口大量转入城区,外来船厂务工人员大量进驻,十二圩的原住民流失和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突出,本地历史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都受到巨大冲击。因此,我认为十二圩的保护核心在于重塑文化价值,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底蕴,继承与创新盐文化,讲好盐都故事,重拾乡愁记忆。可喜的是,地方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十二圩的重要文化价值,古镇上不仅先后建立“江上青烈士史迹陈列馆”(原为清代淮盐盐务总栈旧址)、“十二圩盐文化馆”和“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还在公共空间节点增设醒目的历史文化雕塑,以便人们了解十二圩的历史,理解十二圩的文化。与此同时,应扩大十二圩的文化影响力,可承办各种盐文化论坛以提升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各类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等。
产业上,强联动。古镇复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古镇开发就是光投入、没产出。新时期,应紧紧把握跨江融合、宁镇扬同城化等诸多良好机遇,加强区域联动。十二圩以其江岸稳定、岸线水深的优势已经迎来了新的经济开发潮,依托沿江的船舶工业园,这片热土有望打造成为立体发展的滨江重镇。与此同时,应在政府引导下,搭建以盐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特色产业链,让盐文化成为镇区的造血中枢,引发软实力竞争,实现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去年6月,蒲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今年4月,江苏省公布的首批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单中,蒲薪村又赫然在列。回首过去,十二圩走过了风风雨雨,让我们期待她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走向明天。
(作者赵莹莹,生于"淮左名都"扬州,武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助理规划师,从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
—THEEND—
延伸阅读
江苏省委书记“五一”前为何专程看望他们如何精准扎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强调了这四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