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出门旅游,除了要饱览当地的名胜美景,自然还少不了去饱尝一番特色美食。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脚步上的丈量,更是一种舌尖上的体验。在仪征,林林总总的地方美食更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走进仪征最北面的大仪镇,去那里寻找最地道的美食、美味。
擀面杖的声音穿过蒙蒙夜色,传入耳中……
“胡阿姨你好,今天好冷啊,你们天不亮就都忙活上了呀……”凌晨4点,天还没有亮,老董家的烧饼铺已经为今天的第一炉烧饼做好了准备。董家烧饼铺是一间名副其实的夫妻店,也是如今大仪镇上仅存的一家原汁原味的草炉烧饼店。早些年由老董和妻子胡阿姨一手支撑,从和面到贴饼,从暖炉到翻草,全靠两人辛苦劳作。
这两年,儿子小董默默担下了店里的许多活计,小夫妻俩算是正式从父辈手中接过了这爿不起眼的烧饼店,把这份快要失传的手艺延续了下来。
“看你们这手法相当娴熟了,干了多久了?你这一缸面要这样活多长时间啊?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记者向小董夫妻俩打探“秘诀”。
小董介绍,别看这草炉烧饼长得不怎么起眼,制作起来可是讲究得很。面和软了,进炉容易掉下来;面和硬了,不容易熟透,入口就不松脆。
看着小董夫妻熟练地揉面团,精准地揪下一个个面剂子,一揉一捏之间,一个个圆溜溜的烧饼模子便出来了。记者也忍不住动手试了试,发现这烧饼还真是看着容易做着难,一团面在手中怎么也不肯听使唤,为避免糟蹋粮食,只好放弃。再看小董妻子手里包的是芝麻糖馅儿的,胡阿姨手里包的是梅干菜馅儿的,闻着就很香,待会儿烤出来肯定更好吃。
裹好馅儿、包圆、擀平、上糖稀、撒芝麻,说话间,一炉烧饼已经准备就绪,只待入炉。
草炉烧饼,顾名思义,是以麦秆或稻草为燃料加工而成的。制作草炉烧饼的缸,也是一种特制的未经上釉的砂缸,横放于砖砌的一米多高的台架上。这边烧饼在案板上摆放整齐,那边小董已经开始点燃稻草暖炉了。
记者问小董:“咱们这个烧的草有什么讲究吗?我看你这铺放得特别仔细,是不是也是有要求的?”小董说,最好用晚稻草,要晾干,捆好,这样才能烧得更透,稻草的清香才能更充分地渗入烧饼中。接着强调,这暖炉烧草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只有码放平整,才能让炉内的温度均匀,这可是草炉烧饼成功与否的关键。
暖炉结束,小董拿起铁叉轻轻地把下面的草灰翻到上面来,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住下面的明火。然后又用工具将炉壁刷干净,接下来就进入最重要的贴烧饼环节。
记者原先站在炉边,已经明显感觉到热气熏过来。现在要徒手把烧饼贴进去,得多烫啊!小董却不以为然。他说现在还好,最难熬的是夏天,温度高,往炉子前一站就是一身汗,贴烧饼过程中被熏伤手臂也是家常便饭。
只见小董一手拿起两块饼胚,用水湿润一下,先两边后中间,迅速麻利地贴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炉烧饼就被整齐码放进炉膛。
小董仔细地盯着炉膛:“这时候火候就非常关键了,火大了会烤焦,火小了烤不熟。”说着话,小董又拿起铁叉把稻草轻轻挑起翻身,托起未燃尽的稻草,在炉内微微调整方向角度,便于每一块烧饼受热均匀。
经过大概半个小时的等待,烧饼终于要出炉了。此时此刻,整个操作间都弥漫着浓浓的芝麻香和麦香,还混杂着烤制的那种焦香。记者赶紧趁热尝一尝,刚出炉的烧饼入口松软,但又特别有嚼劲,烧饼上层有芝麻香,中间有咸甜适中的内馅儿。记者拿到的是梅干菜馅儿的,听胡阿姨说,这个梅干菜也是他们自家腌制晒干的。最底层的饼皮吃着又是一种松脆的口感。想不到一个烧饼吃出了这么丰富的层次。
据说,在大仪,草炉烧饼俗称“粑粑”,所谓“吃了粑粑当了饱”。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口感松软的草炉烧饼,是一种既可携带,又能边走边吃的方便食品。由于是用草烤成,民间认为草炉烧饼性温驱寒,泡汤后入口即化,利于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身体虚弱之人滋补身体。于是当地有风俗:女人坐月子期间,娘家一个月送三次汤,每次送汤不外乎老母鸡、猪蹄膀,外加草炉烧饼几十只,此风至今尚存。
几口大小不一的面缸,一方两米见长的案板,成捆码放整齐的稻草……昏黄的灯光下,一切显得那么简单朴素。而就在这么简朴的环境下,老董一家用他们的心手相传,坚持着最原始的手艺,坚守着最古老的味道。
几炉烧饼做完,天色已亮,古镇大仪,便在这烧饼的香味中慢慢醒来,开始忙碌热闹的一天……(来源于:仪征日报记者曹丽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