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周六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凛冬已至,寒夜来袭,冬至悄然来临,这意味着冬至阳生春又来,藏之始,春之始。
《冬至》
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冬至是数九第一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温热。
冬至节有许多别名以及衍生的节日,这些名字和节俗蕴含了它作为节日的由来与特点等丰富的信息。
冬节
冬至搓丸词
清代:林维丞
纤手轻搓五夜灯,团圆冬节到今称。
小姑笑问新来嫂,昨夜宜男卜未曾。
冬至节也叫冬节。
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冬至节的简称。它与夏节(夏至)相对,由于春节、秋节相关,可见,“冬季”的别称,意味着它是一个冬天的最重要的节日。
长至节、短至节
送毛东塘侍御北还后怀寄八首其四
明代:边贡
漫谈时事共伤神,白首丹心许国身。
归觐正逢长至节,六阴行且见阳春。
冬至节也叫长至节、短至节。
这两个名称关系着节气。冬至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公立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对来说,也就是白昼逐渐开始变长的一天。因此,这一天古人叫它“至日”,“至”有三层意思:“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又叫它短至,意思是白昼之短达到了极点;相对来说又叫“长至”,意思是夜晚“至长”已经结束。因此也就有了“长至节”和“短至节“的称谓。
一阳节
赏海棠花妖诗清代:高鹗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注: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冬至也叫“一阳节”。
这与长至、短至一样是出于自然现象的说法,但却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视角。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日照多白昼长是“阳”,冬至正是阳气开始逐渐旺盛起来的时节,所以叫“一阳生”,因此冬至日也被叫做“一阳节”。
亚岁、肥冬
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
唐代:皎然
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
渚芳迎气早,山翠向晴多。推往知时训,书祥辨政和。
从公惜日短,留赏夜如何。
至日示诸甥侄
宋代:吴泳
莫风浩荡忽吹葭,一室阳春病已差。把酒认为天一水,见梅题和玉真花。燕常会族宁随俭,祭则从先不尚华。过此肥冬疆事静,亦呼盘了早还家。
冬至节有“亚岁”、“肥冬”之称。
这是与“年节(春节)”相比而言的。“肥冬”是指冬至正当粮入仓、猪已宰、酒正酿的时节,饮食丰饶,不仅家家户户饮食飘香,而且还要馈赠酒肉给亲戚朋友。有地方志说:“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等馈赠,谓之‘肥冬’。”
清光绪八年刻本《怀来县志》比较来说,各种饮食之物已经被消耗不少,不如冬至“肥”了。因此,民间还有“冬肥年瘦”的谚语。还有诸多节俗,因此叫“亚岁”,意思是冬至节亚赛年节。由此,民间谚语“冬至大如年”或者“冬至大似年”都恰如其分。有人对此概括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庙,福祠、灶陉,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与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谚语‘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吴中指江苏仪征)”
喜冬、贺岁节
念奴娇十一首其十(节选)
清代:李慈铭
瘦年前度喜冬暄、回暖春风催律。
小试灯屏围绛蜡,照遍梅花如雪。
至后
宋代:仇远
阳和昨夜到梅边,喜得春风一信传。同舍团栾齐贺岁,异乡飘泊又经年。梦中归路忘舟楫,客里生涯倚俸钱。纸帐布衾差稳睡,不愁独冷坐无毡。
冬至节又称喜冬、贺岁节。
冬至称“喜”,大概与“一阳生”、“阳极阴生”有关,正因为“喜”,才有贺冬、秤冬之举,也就有了“贺冬节”之谓。拜贺之举自然又给节日平添许多喜气,由此“喜冬”就情理之中。
履长节
十二月词十二首复次官汝清韵其十一
明代:江源
小至初临生一阳,履长纳庆祝君王。
从今日永知何用,刺绣功添一线长。
献袜履长:履长的含义主要两方面,一是时光到了冬至,太阳正向南级,日晷的影子最短,而音律上则正当黄钟,乐器的管子最长,所以有“履(践、踏)长”之贺。一是说冬至阳气开始生长,白昼从此渐渐长了,妇女在这一天要献履袜给舅姑(公婆),也表示冬季女工的开始。两说中,后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履长节的意义也正于此。
隆师节
寄江南绍隆伯莹
元代:吕诚
一冬风雪出村稀,忽见梅花映酒旗。
行过江桥屡回首,无人寄与绍隆师。
隆师的节俗,不外礼拜、宴飨老师,或者还要拜奠先师孔子。
冬至作为一个尊师重教的民间节日,除了拜师的节俗外,还有拜圣、请教习、学馆放假、烧字纸等习俗。“圣”是指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此俗与孔子圣诞的礼俗大致相同。
敬惜字纸是一种传统的信仰风俗。字纸即写过字的纸。读书人视字为神创之物,对字纸格外崇敬、爱惜,平时写过的字纸绝不乱丢乱扔,而是好生的收集起来,等到一定的时机(如圣诞、祀文昌、惜字会以及冬至等)才烧掉,学馆等处还有专供焚烧字纸的字纸亭阁。这种信仰风俗,称作“敬惜字纸”。
回复“内容”,可免费获得每日一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