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上,舟楫帆樯载着风华,承着水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韦明铧

如果说,邗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那么它的通航史也经历了同样漫长的岁月。如此,船就成了扬州载着风华,承着水运,担着使命的意象与符号。在风云变幻、逝者如斯的流年中,邗沟承载了什么样的舟楫、帆樯与舰艇劈波航行的呢?

吴王兵舰

扬州水网密布,春秋时先后属楚、吴、越统领,古代的战舰在这里活动频繁。汉末天下三分,魏文帝曹丕的兵船直抵广陵,发出了“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的浩叹。

公元前年,吴国出兵伐齐,夫差亲率水军乘战舰由邗沟北上入淮。从某种意义上说,邗沟是为了战争而开凿的。当浩浩荡荡的吴国战舰从邗城下鸣金启航时,竹篙木舵,桨声帆影,开启了雄壮威武的水上进军曲。

在夫差的时代,舟楫分类已很详细。古代兵书《六韬》云:“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横渡江河的船称天潢、飞江,逆流而上的船称浮海、绝江。这些船既能运输,亦能作战。扬州水网密布,春秋时先后属楚、吴、越统领,古代的战舰在这里活动频繁。

汉代扬州舟楫繁盛,当时已有官办造船工场,并设有“广陵船官”之职。在广陵王刘胥的墓中,出土了大量文字资料,有“食官”“中府”“广陵船官”字样。其中“广陵船官材板广二尺长丈四”的铭文,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史实:“船官”之名在汉代职官表上未见记载,它应是广陵国特设的官吏。因为广陵国水网纵横,造船业兴旺发达,才有“船官”之设。“广二尺长丈四”作为汉代的尺寸,有助于今人了解汉代舟楫的制度。

汉末天下三分,魏文帝曹丕的兵船直抵广陵,发出了“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的浩叹。黄初三年(),曹丕为了伐吴,乘舟从今安徽亳州出发,沿蔡河、颍河进入淮河,再从寿春进发广陵。他率领大军十数万,航行千余里,舟师如云,帆樯蔽日,一路疾驰广陵。《三国志》写道:“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馀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可惜魏文帝未能灭吴,他的《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中有“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之句,是对于长江天堑的感喟。

隋帝龙舟

《隋书》记载,炀帝首次下扬州在大业元年(),仅龙舟就造了数万艘,首尾相连,绵延不绝,长达一百多公里。唐人杜宝《大业杂记》载,那些龙舟都是在扬州制造的。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后,应运而生的是造船业的发展。据《隋书》记载,炀帝首次下扬州在大业元年(),仅龙舟就造了数万艘,首尾相连,绵延不绝,长达一百多公里。大业六年()再幸扬州,大业十二年()三幸扬州,都造船无数。唐人皮日休《汴河怀古》所谓“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称炀帝之船为“水殿龙舟”,意为龙舟的规模有如水上宫殿。

唐人杜宝《大业杂记》载,隋炀帝的船队是他“敕王弘于扬州造舟及楼船”,就是说那些龙舟是在扬州制造的。书中记道:“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周以轩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加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炀帝龙舟体形高大,计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六十个房间,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装饰。下层是内侍居住之所。皇后乘坐的龙舟稍小一些,装饰也极尽奢华。船队中还有高三层的大船九艘,有称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凌波等名号的大船数千艘,由诸王、公主、百官、僧道分别乘坐。另有船只,专载物资。其中为炀帝龙舟拉纤的纤夫,身穿锦绣衣服,号称“殿脚”。

这些龙舟的命运很凄惨。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黎阳,进围东都,龙舟全被烧毁。其后炀帝下令,再造龙舟数千艘,规格超过旧制。大业十二年()江都龙舟造成后,送至东都洛阳,炀帝作诗留别宫人云“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遂有第三次巡游江都。数千艘龙舟短暂时间内造成,可知隋代扬州造船能力之强。

鉴真海船

唐代扬州是重要的对外港口城市,海船是唐代扬州常见的交通工具。除了海上香料、陶瓷之旅的集散地,唐代扬州还是东亚文化之旅的中心。鉴真乘坐中国造“遣唐使船”从扬州出发,开始了东瀛弘法之旅。

扬州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原因之一是船的质量问题。鉴真东渡日本,有违唐朝国禁,官方不可能调拨海船供他渡海。所以他只能租借、购买或制造近海民船航行。他最后东渡成功,是因为乘坐了“遣唐使船”,才完成东渡的夙愿。

但是“遣唐使船”究竟是日本造还是中国造呢?早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学者指出,“遣唐使船”是中国船而不是日本船。日本百科全书《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和船》明确记载:“遣唐使船全都是中国出借给日本的船。”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学界为了“去中国化”,使用“遣唐使船”的模糊说法,而之前的史料是称“唐船”或“百济船”。用“遣唐使船”的说法,在字面上容易理解为是日本船,可以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

“遣唐使船”是什么样子呢?扬州建成鉴真纪念馆时,日本遣唐使交流协会实业委员曾捐赠一条两米多长的日本遣唐使船模型,其实就是中国隋唐海船的形制,也即中国东南沿海的海船。

中国造船史十分悠久,但唐之前没有留下海船的绘图。幸而考古工作对唐船有三次发现:年,江苏扬州施桥船闸工地出土一条唐代木帆船;年,江苏如皋又出土一条唐代木帆船;同是年,浙江宁波出土一艘唐代海船,船上载有七百多件瓷器,瓷器上留有“大中二年”()的唐代款识。

扬州和如皋都地处江尾海头,专家认定这两处出土的木船为唐代海船。但因年代久远,船体腐烂,无法恢复原来船型,只能了解船体的基本结构。扬州和如皋出土的两条唐代海船,都采用榫接钉合技术。扬州海船采用斜穿铁钉的平接技术,如皋海船采用垂穿铁钉的搭接技术,两条海船都有多个水密隔舱。专家认为,这些技术加固了船体,更能适应海上风浪,扬帆远航。

漕盐船艘

京杭大运河联结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漕运主要通道。盐运是古运河的另一重要功能。当年的运盐船,船舷相挨,艏艉连接,撑篙荡桨,摇橹掌舵,蔚为大观。

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专业运输。京杭大运河联结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漕运主要通道。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不断疏通漕运所经水道,建立漕运仓储制度。直到咸丰、光绪时,清廷才逐步停止漕运。扬州是漕运的重要城市,漕船是漕运的重要工具。范文澜《中国通史》说:“北宋建都东京,依靠东南漕运,漕船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清代漕船的编制,一般以府、州为单位,十人一船,十船一帮。其总数有一万多艘,实际用于漕运的约七千艘左右。每船装运量不超过五百石。

盐运是古运河的另一重要功能。吴王刘濞从扬州城东开凿运盐河,将东海之盐运到扬州,再分运各地。这条著名的运盐河,经过今天的茱萸湾,直通东海边。如今站在泰安高水河运盐闸前,依稀想见当年运盐河上的盐船络绎不绝,艄公的号子和纤夫的吆喝汇成了激流勇进之歌。盐船对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鼎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史记》云:“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当年的运盐船,船舷相挨,艏艉连接,撑篙荡桨,摇橹掌舵,蔚为大观。

扬州盐船在乾隆三十五年()发生大火,震惊朝野。汪中曾撰《哀盐船文》,再现了当时沿江盐船火烧连营、惨不忍睹的情形。文章开头写道:“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一夕并命,郁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后来官员总结惨案的原因,是船只过密,码头过窄,水流过急,各船锚绳互相绕结,遇到事故难以疏离。但是事故处理的结果,是无人问责。

康乾御舻

乾隆南巡的龙舟十分讲究,他的南巡船队有大小船只一千余艘,阵势浩荡,戒备森严。徐珂《清稗类钞》写道:“当御舟开行时,二舟前导,戏台即架于二舟之上,向御舟演唱,高宗辄顾而乐之。”

康熙、乾隆所乘之舟,通称御舟,如乾隆《登舟》自云:“御舟早候运河滨。”御舟各有名字,如乾隆所乘的御舟称为“安福舻”和“翔风艇”。另有“青雀舫”,通长六丈三尺,头宽六尺三寸,中宽一丈一尺六寸,尾宽八尺,计有十舱。

康熙御舟的样式,当时引起百姓的极大兴趣。查慎行《西湖棹歌词》咏道:“栽松墄石号花园,亭剪棕毛竹织樊。贪看御舟新样子,游人多出涌金门。”写杭州人争看“御舟新样子”的情景。康熙还是比较亲民的,民间传说他允许渔船靠近御舟,并与渔妇对话。

乾隆南巡的龙舟十分讲究,他的南巡船队有大小船只一千余艘,阵势浩荡,戒备森严。行进时,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的船位于船队最前列,内阁官员的船随后,御舟在船队中间。御舟要三千六百人拉纤,分为六班轮值,每班六百人。御舟所经河湖港汊、桥头村口,都有士兵守护,禁止民船出入。

龙舟如此,码头也豪华。南巡沿途建有行宫,多由商人出资。扬州高旻寺行宫有前、中、后三殿,包括膳房、套房、戏台、亭廊、箭厅等,亭台楼阁数以百计。内部陈设古玩珍宝、花木竹石、书籍字画、瓷器香炉,应有尽有。扬州天宁寺行宫规模也很大,有各种房屋数百间,凡起居、听政、游乐、读书等设施一应俱全。御舟停靠的码头铺陈棕毯,沿途每隔一段就有乐亭。

最奇特的是乾隆第五次南巡,御舟将至镇江,相距尚有十余里时,遥望岸上有大桃一枚,硕大无朋,颜色红翠可爱。御舟将近,忽然烟火大发,光焰四射,蛇掣霞腾,几眩人目。俄顷之间,巨桃砉然开裂,桃内剧场中峙,上有数百人正演《寿山福海》新戏。那时各处绅商争炫奇巧,两淮盐商为尤甚。徐珂《清稗类钞》写道:“当御舟开行时,二舟前导,戏台即架于二舟之上,向御舟演唱,高宗辄顾而乐之。”在历代龙舟之中,乾隆算是最会享乐的了。

湖上画舫

运河上最富有诗意的船,是画舫。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有一卷《舫扁录》,专记当时扬州的上百条游艇和画舫。画舫是古人诗意栖居的象征。

运河上最富有诗意的船,是画舫。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扬州瘦西湖,都以画舫闻名。西湖画舫盛于南宋,孝宗携皇后、皇太子游湖,追随的画舫数百,有的演杂耍,有的做买卖,有个名叫宋五嫂的在湖上卖鱼羹,从此有了“宋嫂鱼”的名菜。秦淮河画舫盛于明末,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一时名传远近。瘦西湖画舫盛于清中叶,因为迎銮康乾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

扬州画舫的出名,与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密切相关。《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街市、河流、文物、园林等,光怪陆离,流光溢彩,但是这本记录扬州城市风情的书,为什么题作“画舫录”呢?书中确有一卷《舫扁录》,专记当时扬州的上百条游艇和画舫。但实际上画舫的内容只占全书很小部分。画舫是古人诗意栖居的象征,太平盛世的点缀,寄情山水的依托。因为这些,李斗才把他的书题作《扬州画舫录》。

朱自清认为,《扬州画舫录》记载的正是扬州的辉煌。他在《我是扬州人》中说:“扬州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折不扣是个有名的地方。不用远说,李斗《扬州画舫录》里的扬州就够羡慕的。”又在《扬州的夏日》中说:“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叶恭绰曾赠陈从周一联云:“洛阳名园,扬州画舫;武林遗事,日下旧闻。”将《扬州画舫录》同《洛阳名园记》《日下旧闻录》《武林遗事》诸书并举,值得我们玩味。

《扬州画舫录》付梓后很快风行,不久模仿之作就出现了。最有名的要数西溪山人的《吴门画舫录》、个中生的《吴门画舫续录》、捧花生的《秦淮画舫录》和《画舫馀谭》。扬州画舫于是名闻天下。

沙氏快艇

“沙飞”是一种快捷的官船。《扬州画舫录》说:“木顶船谓之‘飞仙’,制如苏州酒船,本于城内沙氏所造,今谓之‘沙飞’。”后来,代表着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风情韵致的沙飞,走出了扬州,点缀了江南。

运河上有一种快艇,名叫“沙飞”。关于“沙飞”的最早记载,见《扬州画舫录》。李斗谈到乾隆南巡时说:“纤手用河兵‘沙飞’‘马溜’。”据此,“沙飞”和“马溜”一样,都是快船。续纂《淮关统志》曾提到“沙飞、马溜、鸭嘴、芦篷、渔楼等船”,可知这种“沙飞”乃是一种快捷的官船。《扬州画舫录》又说:“木顶船谓之‘飞仙’,制如苏州酒船,本于城内沙氏所造,今谓之‘沙飞’,皆用篙戙。”“‘沙飞’梢舱有灶。”“‘沙飞’重檐飞舻。”重修《浙江通志稿》还提到“‘沙飞船’船顶可架戏楼演剧,谓之‘楼船’”,可见这种“沙飞”已经发展成为富于装饰性和娱乐性的大型游船。

当“沙飞”的形制和用途为人们普遍向往的时候,它就代表着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风情韵致,走出了扬州,点缀了江南。譬如,苏州后来也有了“沙飞”。顾禄《桐桥倚棹录》说,苏州的“沙飞”都在山塘一带的野芳浜和普济桥上下客。苏州人家举办宴会,常常租赁一条“沙飞”,在船上宴客。顾禄说到这种船的由来是:“以扬郡沙氏变造,故又名‘沙飞船’。”可见苏州的“沙飞”的确是从扬州传过去的。

南京的餐船和杭州的菜船,都是扬州“沙飞”的流风余韵。嘉兴的“沙飞”在无名氏《八美图》里有描述:“那烟雨楼四面朱红曲折栏杆,五色珠灯悬空高挂,两旁排列奇珍异宝。各官府先来在此伺候,等候花少爷用过早饭,带领十五六名家将,都是花妆艳服。两位教师下了大船,另外一双‘沙飞’,跟随着少爷船后,鸣金掌号,水道而行。”“沙飞”跟在大船后面,是因为它小而灵活。

但是“沙飞”不一定是小船,也可以是江海航行的大船。清人李百川《绿野仙踪》说:“适才过一‘大沙飞’,乃户部侍郎陈大经之船也。他船内有二十余万银两,并应用物件等项,皆是刻薄害民所得。”曹寅进贡朝廷的江南美味,就是用“沙飞”运输的。

阮家红船

林书门《救生船蓬索》云:“渡扬子江最险,两淮另设一种大红船,用两道大篷索,遇有遭险之船,乘风破浪,飞赶护之,名曰救生船。近年阮伯元中丞亦仿此而行……”阮元的红船,更传为后世佳话。

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沙飞”徜徉湖山的时候,长江上却不时风浪险恶。这时出现了一种救生船,全身漆成红色,号称“红船”。据《清会典》载,凡江行遇风涛之险,均由红船任拯救之责。许多朝廷大员,都将自己的官船自命为“救生红船”。

扬州人阮元在江西任官时,曾按照瓜洲红船为式,在南昌造船,以便救生。他有《红船诗》序云:“用余家瓜洲红船为式,在南昌造船,以为救生诸事之用。瓜洲船乘风归去,三日至瓜洲矣。”阮元诗云:“南人使船如使马,大浪长风任挥洒。红船送我过金山,如马之言殊不假。我嫌豫章无快船,造船令似金山者。鄱湖波浪万船停,唯有红船舵能把。洪都三日到江都,如此飞帆马不如。”江上纵然风急浪高,而红船却劈波如飞,诗人是何等地潇洒旷达。

林书门《邗江三百吟》卷二有《救生船蓬索》云:“渡扬子江最险,两淮另设一种大红船,用两道大篷索,遇有遭险之船,乘风破浪,飞赶护之,名曰救生船。近年阮伯元中丞亦仿此而行,留于江口,嘱族叔逵阳公查察其事。”江船如有倾覆,阮元的红船会“乘风破浪,飞赶护之”。阮元所造的红船,第一艘名叫“宗舫”,取自“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南朝宗悫之姓。后又造三艘,分别命名为“沧江虹”“木兰身”和“曲江舫”。

阮元的红船,一时传为佳话。阮元的弟子梁章钜在《楹联三话·红船门联》中记道:“吾师尝为余述,在江右时,偶以事遣家丁回扬州。恰值风水顺利,朝发南昌,暮抵瓜洲。若非红船,断不能如此快速也。因制一联,悬于舟中云:‘扬子江头万里浪;滕王阁下一帆风。’”上联写大江东去,波涛汹涌,下联写红船乘风,一泻千里,对仗工稳,境界高远。

如今镇江西津渡复制了一条漆成红色的救生船,标明那是阮元红船的复制品。我在西津渡见到这艘船时,心中对前贤充满了敬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ly/12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