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许多人认为,所谓工匠就是一种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后进行重复机械劳动的手工工作者。其实在更多人的眼里,工匠是有更深层含义的,其往往意味着技艺的传承,以及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风貌与气质。那些传统的手工技艺、那些传世的经典作品背后,是一个个目光坚毅、技艺精湛的匠人们一代一代对古老技艺坚持不懈的传承,是他们的智慧与汗水的凝结。正是这样数以千计、万计的匠人们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天下闻名的“扬州工”。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但这不该成为我们遗忘、忽视他们存在与努力的理由。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不仅多文人雅士、专家学者,也多心灵手巧的匠人。扬州的匠人之多,从扬州许多老街巷的名称里就可见一斑,这些老街巷的名称也是扬州匠人聚居时的一个忠实记录,如打铜巷、漆货巷、皮市巷、竹货巷等。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匠人们运用掌握的技艺制作各种物件,不仅实用,而且种类繁多、造型多样,有些甚至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来欣赏。中外驰名的“扬州工”,是众多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的总称,这在全国范围内已取得广泛认同。按其文化形态和功能不同,“扬州工”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以“扬州八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二是以“扬州八匠”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三是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专为民众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项目。这三类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扬州地域文化特征,有各自独特的技艺。笔者今天所要叙谈的就是其中的“扬州八匠”。“扬州八匠”,是对运用捶、敲、贴、锻、磨、编、织等独特手工技艺对各种物质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提炼,制作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匠人的总称。“八”在这里是个虚数,表“多”的意思,并不是实指。其包括银匠、铜匠、铁匠、木匠、瓦匠、石匠、皮匠、篾匠、席匠、鞋匠等。传统的“扬州八匠”行当繁多,匠人们凭借所掌握的一门绝技,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银匠成就了“江都金银细工”的辉煌“代表了南方实镶工艺的最高水平”的江都金银细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江都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准与精妙技艺就是一代又一代扬州银匠们以智慧与技艺共同打造的结晶。旧时的扬州城内和江都仙女庙等处,都散落着许多银楼,在这些规模或大或小的银楼里,都有几位手艺高妙的银匠们在那里,为爱美的扬州人打制各种金银饰品,一件件耳环、头饰、项链、戒指等,或华贵大气,或小巧玲珑,装点在扬州女子的耳边、发间、腕上,为本来就水灵秀美的扬州女子增添了更多动人韵致。后来,随着技艺的不断创新,扬州的银匠们也能应顾客和市场的需要,制作出各种金银摆件,最终成就了“江都金银细工”的辉煌。铜匠书写唐代“江心镜”的传奇扬州自唐代起就是中国重要的铸镜中心,所产“江心镜”专作贡品,其铸作过程十分神奇。“扬州铜器多”,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作品常集诗、书、画、刻为一体,文气十足、雅趣盎然。昔时的扬州大户人家,即使遭遇破落,也是“穷归穷,家中还有三担铜”,家中仍然会有各种用铜制作的生活用品,如铜手炉、铜脚炉、铜汤罐、铜汤壶、铜盆、铜盂、铜锅、铜餐具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用铜器取代了家用铁器,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木匠“维扬木器,甲于古今、冠乎天下”旧时木匠又称“木作”,大致分为“方作”、“圆作”和“细作”三类。还可细分为盖匠、练匠、大木、小木、细木、斜木、花木、圆木(即箍桶匠)和车匠九种。扬州木匠最擅“精细木作”的精工细磨,即对所做器具不施彩、不髹漆,与砖作一样力求显示原材料固有的色彩美与质地美。这种做法,称之为“清水货”,对选材要求极高,制作精细,耗费工时。扬州精细木作全面传承了古代木作工艺精华,表现在梭桦、凿眼、腰尖上,以奇特的木纹、古朴的色彩、精湛的工艺、细腻的手感彰显其特色。在扬州园林、住宅建筑中,就可见到扬州木作之精细。扬州木作主要用于扬州园林、住宅建筑中的厅堂廊架卷棚的制作,形式上有平卷、拱卷、如意卷等,运用镂雕、浮雕、高浮雕、线刻等手法,将雕有福寿、吉祥、喜庆内容的木雕件用于门窗、挂楣、飞罩、连机、月梁、栏杆、美人靠等处,或彰显主人不凡实力,或展现主人不俗品位。扬州人有请木匠师傅进门打家具的习惯,在扬州老旧人家里,至少有一堂老式家具。早在清代,扬州就是全国三大家具制作中心之一。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称:“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石匠“粗中有细、工艺考究”的技术活在过去扬州旧城北门外、护城河边,有一户人家专门为用户打磨石狮、石像、石磉、石磨、石臼、石碑以及其他石器,但凡是有人家遇到白事,都到那里去订购墓碑,老扬州人几乎家喻户晓。石匠活看似粗犷,实不乏细腻,尤其是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案,更需要有一定文化素养。而在石器的大小和外形上,设计也很考究。与石器类似的还有砖作,仅就建筑来说,用于墙体的砌筑,就有磨砖对缝墙、青灰丝缝墙、乱砖清水丝缝墙等形式;用于屋面建造的,就有硬山、歇山、悬山、小瓦等形式;用于铺地的,则有青砖、石板、瓦片、瓷片、卵石等不同的铺设方法。篾匠巧手编织“精细、圆润、典雅”的扬州篾器篾匠是扬州城里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其是把竹劈成条状的竹片,通过手工编织,做成各种各样的篾制品。业内可分为“圆匠”、“笼匠”、“扎匠”等,通称“篾匠”。扬州篾作“精细、圆润、典雅”,相比于其他地区的篾作,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其选料讲究,匠人不仅需要有娴熟的技艺,还要有很强的造型能力。所制成品坚固实用、精致美观、品种齐全。其中,蒸笼篾制品,花纹紧密精致,绳筋结实耐磨;灯彩装饰和敬神用品,如彩灯、彩亭等,虽造型多样,但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铁匠曾用铁“打造”扬州人的日常生活农耕时代,人们需要的各种农具包括镢、镰、锄、锨、铡刀和犁具、鞍杖、笼头的配件,生活中常用的锯、刨、斧、凿、钻、刀等工具以及钉、闩、锥、剪、铲等日用品,都要靠铁匠打造,铁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旧时扬城的教场街、南牌楼、北牌楼、大东门和小东门等地铁匠铺很多,至今老城区里还保留着“铁货巷”的地名。得胜桥是制作扬州铁器三把刀最为集中的地方,单铁匠铺就有12家之多,每家擅长打造的铁器品类各不相同。得胜桥街因此被称为“铁器一条街”。席匠织出“滴水不漏,站立不倒,二十年不坏”的仪征朴席酷暑盛夏,普通人家都离不开草席。专门制作草席的匠人,称为“席匠”。最有名的“席匠”,要数仪征朴席的。起源于唐代以前,在明清时期就与苏席、宁席一道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名席”的仪征朴席,具有“色泽清润、紧密厚实、光滑舒适”的特点,其“密实、精致、质朴、舒适、耐用”广为世人称道,有“滴水不漏,站立不倒,二十年不坏”的美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仪征朴席因席而盛、因席而名。现代社会里渐渐消失的“扬州八匠”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以及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传统手工技艺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更轻便、快捷、高效的生活用品取代了“扬州八匠”以传统古法制作的生活用品。过去的竹编篮子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手提袋,连老太太们上街买菜也不好意思再挎个竹篮了;冬天用来取暖的铜质汤壶,现在被电热毯或空调取代;烧饭炒菜用的铁锅,也被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等现代烹饪器具替代,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铁锅如今也难觅踪影。虽然社会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一些已成为绝唱的手工技艺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让如“扬州八匠”这样的传统技艺在当下的社会中能够传承延续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