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01378.html
今年疫情以来,
去故宫都得绕行东华门,走筒子河.
去找苏老师那天,天气晴好,
阳光晃眼,此茶舍离东华门附很近。
前方就是东华门了,
卖矿泉水的阿姨在打盹。
东华门
进故宫前先要到午门南侧的预检区,
进行健康码核录。
在预检区检录通过后即可从此处入午门经过安检进入故宫
在午门门洞里拍的,风大,帽子被吹掉了。
遇见正在给午门补色的工人们,
匆匆拍了两张直奔文华殿找苏老师。
过午门,进入广场,
遇见拍宫廷照的美女,
有种穿越的感觉。
沿玉带河往右走,上台阶,
穿过下图这座红色的门,就到了。
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字,是从苏老师
《答谢民师论》《姑孰帖》《前赤壁赋》
中集字而来。
全文字左右,原稿3万多字,实在是舍不得再删了。接受建议,声明下:除特别标注外,本公号所发文图皆为原创,自拍自写,自娱自乐。公元年,苏老师,苏轼在四川眉山出生。公元年春天,19岁月的苏老师跟着父亲苏洵,还有弟弟,离开故乡,前往汴京参加科考。在这次科学考试中,他遇到了当年极为爱才的主考官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这位主考官后来成了他的恩师加好领导。当年的那场考试,章衡第一,苏轼第二,曾巩第三,苏辙第五,唐宋八大家中参加这次考试被录取的就有四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能19岁高中进士,30岁成为当时的文豪,在我看来,一定要感谢这位爱才的欧阳修老师。这次东坡展,欧阳修这位北宋文坛第二位领袖的《艾灼贴》,也被展示出来了。据说,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他的很多墨稿,希望故宫博物院以后找个合适的由头策划个他老人家的展览。黄庭坚评价欧阳修的字: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当时这幅字前至少被六七个人在围着在做手机直播,周围还围了一群参观的人,实在是无法靠近,加之工作人员一个劲地催大家不要停留太久,只好放弃拍照。用一首年,当时24岁苏老师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时,写出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来弥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的前两句,被认为是苏老师一生的写照。成名、被贬、坐牢皆因以为自己能够以文治国兴国年,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王安石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一举奠定了他后来的政治地位;年,苏老师本着与王安石一样的理想也上书,不过是千字书,多字的《上神宗皇帝书》对当时的经济、军事以及变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没成想变成了党派之争,他被调任江苏太湖湖州,按程序和常规他又写了谢恩表,“伏念臣性资鄙??知其愚不知时,难以陪新进,或能牧养小民。”“新进”这个词在现在看来,怎么也和政治斗争或党派挂不上钩,但在当时,党争中得势的监察御史台里的舒亶、李定等认为苏轼是在讽刺新法中的执行者。为了坐实这项罪名,他们组织专人经过4个月的收集整理和认真钻研,终于找到了几首关于青苗贷款,没有盐吃、燕子与蝙蝠争论的寓言故事,上奏弹劾,说苏轼语带双关,讽刺新法,诽谤朝廷,罪至斩首。正在湖州上任的苏轼被押回京投入牢中。会写文章能当大官,但也是会要命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能否活下去,就看你遇见谁,命有多大了。苏老师命大,生死之际,贵人友人都在努力救他。取代了王安石的当朝宰相吴充上朝说:“魏武帝(曹操)这样一个多疑之人,尚能容忍当众击鼓骂曹的祢衡,陛下您为什么就不能容忍一个写诗的苏轼呢?”;已隐退金陵的政敌王安石也上书神宗:“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意思是说在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宋神宗要大赦天下为生病的太皇太求寿,太皇太后说:“不须赦天下凶恶,放了苏轼就可以了”。大家的这种援救,其实是很合宋神宗的真正心意的。因为在苏老师34岁那年,他俩在垂拱殿里有过一次对话。宋神宗问:“朝廷变法,得失安在?”苏老师说:“陛下有天纵之才,文武兼备,然当下改革,不怕不明智,不怕不勤政,不怕不决断,只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所以,还以从容一些、安静一些为好,观察效果之后,再作处置。”见宋神宗沉默不语,苏老师接着说:“一切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变革,都应该因时势而逐渐推行。生活与风俗变化于先,法律制度革新于后,宛如江河流转,假如用强力来控制它,只能适得其反。”这次召见,如果苏老师能守口如瓶,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王安石等坚决改革派的警觉,王安石派坚决地想尽办法阻止了宋神宗想起用苏老师做起居注官的想法。苏老师给宋神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是很好的印象。苏老师在坐了天大牢后,朝廷的判决下来了: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不能签署文件,不能离开黄州。“乌台诗案”尘埃落定。只是单纯可爱的苏老师根本没有想到,沈括这位“旧交”是此案的始作俑者,对,就是写了《梦溪笔谈》的沈括,他对苏老师的才华一直很嫉妒。公元年,苏老师带着家人在杭州当通判时,沈括来到苏老师身边,表面谈友情谈诗歌,实则是悄悄搜集加害苏老师的证据的。
天性豁达的苏轼以为遇到了知己,将自己的诗集送给了他,沈括写了份察访报告,在苏老师送给他的诗集上逐条批注,告苏老师“词皆讪怼”。
经此事后,苏老师终于明白,
交友不慎,太天真太轻信,
不但会害死自己,
还会连累真正的朋友的。
因他,
苏辙被贬官筠州;
友王巩远谪宾州;
张方平、司马光、黄庭坚、范镇等十几位朋友补罚铜20斤。
驸马都尉王诜,因收苏老师诗词札书最多,而且在案发时向苏老师通风报信,被削除一切官职爵位。
相比拥有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继续为朝廷效力,当然是活着更重要。
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年,还有一天就是除夕,44岁的苏轼,拜别亲人,带着妻儿,顶风冒雪,历时30天,跋涉千里,于二月初一到达黄州。
苏老师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光阴自此始。
苏老师的第一个落脚之处是定慧寺,虽破陋,但好在远离朝廷,远离官场是非,生活虽苦但安全,儿子苏迈不离左右,亲情的温暖一直都在。渐渐的,苏老师开始试着适应这里的生活。
黄州三任太守很是给力,
让苏老师有了容身之地,
他在给友毕仲举的信中说:“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安在哉?”
话虽这么说,在人生地不熟的黄州,夜深人静之时,在寒冷简陋的借居地,孤寂和彻夜难眠还是让苏老师感慨万千。
《卜算子》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写出来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独和与尘世隔绝不是最困难的。
写诗不能当饭吃,如何维持生计,让自己和家人吃饱穿暖,是苏老师面临的最大难题。苏老师从家中带来的钱即便是按最低生活标准开支,也只能维持数月。
苏老师嘴上安慰老婆:“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其实心中早已是焦虑万分。
公元年的春天,家中的银两眼看要用尽,关键时刻,苏老师的铁杆朋友们出现了。马梦得,这位和苏老师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汴京时最好的朋友,因苏老师在他书斋的墙壁上题了首杜甫的《秋雨叹》受到排挤和孤立,一气之下辞官,千里走黄州追随苏轼而来。
马梦得最先发现了黄州城东有片荒芜的土地,他跑去求当时新到任的黄州太守徐君猷,希望能将这几十亩荒地拨给苏老师。徐太守很有担当,也很够意思,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块久废未用的军营地苏老师可以随便用。
苏老师自此过上了真正脚踏实地的稳定生活,为了好好地活着,为了五斗米,他甘于每日折腰。
苏老师非常喜欢这块土地,模仿白居易的那片地起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有了地的苏老师,从求生的艰辛中、每日的劳作中、丰收的喜悦中找回了真正的自己,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虽然农田的耕作累得他直不起腰来,但他觉得这是自己站得最笔直的一时候;在朝廷时,他虽然站得又高又直,走路带风,万人景仰,但始终却觉得自己的身子是弯曲的,甚至是葡萄的。
在东坡这片土地上,苏老师的心越来越自由,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当然,现在的苏老师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成功的理解,与他20岁进京赶考时完全不同了。
夜深人静时,苏老师的必修课是,小酌几杯,与灯影为伴,读书为乐,向好友汇报所思所想,书信尺牍往来。
这段时间,他读的最多的是陶渊明,抄《归去来兮》,一遍又一遍地,越写心越明,越写越觉得自己就是陶渊明,黄州东坡俨然成了昔日的斜川。
在黄州,
苏老师的生活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假如他不曾去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少年得志,从政与写文章皆很成功过,他或许就在家乡眉州过着小富即安的平静生活。
每一次挫折,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
黄州,是苏老师的重生之地。
穿越在朝廷的时光,
回忆因文字而起起落落的前半生,
苏轼在给好朋友李叔瑞的信中说: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不得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若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年,苏老师拥有东坡这块土地的第3年,他已完全适应了白天是日出而作的农民,夜晚是灯下读书写字的文化人生活了。
苏老师诗词书画代表作品都是这个时候出生的。
比如,每天进出城门时,守门人都会调侃这位沦落的官人,苏老师从不解释,以玩笑回应,并写了《日日出东门》这首诗。
悬知百岁后,父老说故候。
古来贤达人,此路谁不由。
比如东坡担心这块地被官府收回,为了维持长期稳定有饭吃的生活,苏老师和友人到黄州南30里外沙湖买地,行至半路,大雨滂沱而下,旷野上无处可避雨,被浇成落汤鸡的苏老师写就了《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诗词是良药,
至今读来还能医心病。
还是在年的春天,也是在一个下雨天,准确说,是四月初四,那天的雨下了很长时间,那天是苏老师在黄州过的第三个寒食节。
他喝了很多酒,本来已经躺下睡了,宿醉中被雨声和一阵阵的凉风惊醒,望着窗外绵绵不绝的春雨,听着淅淅沥沥穿林打叶而来的雨声,脑中闪过的是他到黄州3年来的一幅幅画面,苏老师起身,拿起笔,被无数人膜拜的《寒食贴》诞生了。
唯一小小遗憾,
九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只能在台北故宫看见真迹原迹。
故宫文华殿这这次展出的是复制版。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不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而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宋朝时的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排名第一的是苏老师。他自谦说:“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老师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赵孟頫评苏老师的书法是“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丰。因此,苏老师的书法几乎没有枯笔,飞白,字字丰满圆润。
已经46岁的苏老师,身在黄州,地道农民,但内心深处仍然残存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梦想,他有很多的不甘心,壮志未酬,人生过半,难免醉后流露真心真情。
人生有很多事不是认真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也是无法安排和预测的。
苏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18年后,当他被远谪海南儋州时,同样被发配到南方的黄庭坚在他人生最不得意的时候看到他的《寒食贴》,感同身受,真切体会到了此贴的情境意境,在苏老师的诗稿后面写下题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有巩太白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李少帅、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有些字,有些故事,
得经世事后才能懂。
苏老师最早的行草是《宝月贴》,当年写它时,正值苏老师的事业上升期,字迹行间里都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味道;《治平贴》里多了些超然世外的感觉,那时正是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时候。
《寒食贴》后,苏老师又写就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时候的苏老师的书法笔峰已没有了锋芒,也不如《寒食贴》的字潇洒飘逸,他的字更为圆润平稳。
苏老师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他的家国梦再次升华,他不再折磨自己非得当圣人,也不再强迫自己要为振兴国家出谋划策,他变成了一个温暖而又接地气的凡间之人。
还是在公元年,米芾,对,就是那个有名的大书法家,现在的电脑字库里还有他老人家的字,从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
文友相聚,诗书酒画,一样不少,苏老师面壁而立,悬肘画就《枯木怪石图》。在苏老师之前,“画石”是文人墨客的风尚。当时最为有名的是被称为“古今第一”的五代宋初的李成,他的《读碑窠石图》至今画意解说种种,没有定论。原作现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关于绘画,苏老师专门著书立说,
关于如何画竹还有一段著名对话。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净因院画记》)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宝绘堂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传神记》)
关于苏老师画竹,
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据说最初是受李成《寒林图》影响,苏老师自创古木竹石一派,他画竹子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竹节,一笔从底部画至竹梢。
米芾曾好奇地问:“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
苏老师硬气地回:“竹子生长时,不是一节一节的。”
竹子是苏东坡和米芾画中永远的主题,
苏老师能一口气把三百张纸全部画完。
苏老师的画自成一派,他首次提出了绘画要突出其中意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在评论写意派画家宋子房时,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苏老师提出的这些关于绘画的理论,是一场观念革命,影响了此后中国艺术一千年。整整8个世纪后,西方艺术才在凡高、高更、毕加索那里脱离科学构图,转向内心和意向以及情感的表达。
这段话是以前看过的一个画展上看到的,当时很受震动,就记住了。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也就是还是年的一个仲夏之夜,苏轼与友和家乡来的发小杨世昌泛舟赤壁,写下著名《前赤壁赋》,3个月后,又写下《后赤壁赋》。
以前,读书不求甚解,以为此此赤壁就是孙刘联军一举击溃南下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那个赤壁,杜牧“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的赤壁;
有段时间在家乱翻书时,看了沈复的《浮生六记》里的描述:黄州赤壁在府城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石皆绛色故名焉。又查阅了此资料,终于确认苏老师的赤壁是黄州赤壁,也叫“赤鼻矶”,是因了苏老师的写就的著名赤壁二赋而出名,故也叫“文赤壁”;而非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武赤壁。
文武赤壁都在湖北省,
文赤壁现在湖北黄州,
武器赤壁在湖北赤壁市。
苏老师的《前赤壁赋》共有66行,
前5行缺36字
现收藏于台北博物馆
明朝文徽明录的苏老师的前后《赤壁赋》
青玉苏轼游赤壁山子
苏老师首次赤壁之游的情景:
一面山壁下一汪碧水,一鹤飞于其间
这是苏老师年轻时刚当为官时书写的公文,
个人觉得他那时的字潇洒恣意些。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
和靖处士既宋代诗人林逋,
诗书皆佳,一生不仕不娶,
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死后宋仁宗谥为“和靖先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他的千古名句。
苏老师对他的品行很是敬重,
在年为写了《书林逋诗后》
苏老师的《春中帖》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卷。
这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字季常)的书札。
《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李常(字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
《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二帖自然流畅,姿态横生,秀逸劲健,
是苏老师书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
从年那个风雪漫天的冬日,初来乍到黄州,在儿子苏迈的陪同下第一次站在赤壁前的苏老师,到年,苏老师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老师完成了“当年天下谁人不识君”到“自喜渐不为人识”的彻底转变,或说是投胎换骨。正如苏老师在《赤壁赋》里写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公元年春天,苏老师被调离黄州,过金陵时,他专程去拜见了经历了亲信背叛、变法失败、晚年丧子,对人生大彻大悟、不再过问政事的王安石公元年到年,在短短的17个月的时间里,苏老师再次官居要职,任三品大员。公元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这时苏老师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苏老师的直言再次把自己推入了旋涡,他感受到了政敌的攻击,他不想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再三请求到地方任职。公元年,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苏老师第一次来杭州时是公元年,那时他的官职是杭州通判。在杭州,他实现了自己“治国”理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理运河淤泥,开新运河,保证运河水床;建水库,解决饮用水问题,杭州居民不再花钱买淡水;治理西湖,让菱角充分发挥食用价值的同时,让西湖不再杂草重生;变废为宝,把清理出来的西湖水草和淤泥筑成苏堤;因势而导,修石塔分隔西湖的可种植区域,明代时当地官员仿苏老师办法,建成了现在“三潭映月”。苏老师还在杭州众安桥建的“安乐坊”医院,3年之内治疗了多个病人;“圣散子”这个治疗传染病的方子至今还在沿用。黄州5年沉淀,使苏老师学会了如何把政治理想在杭州切实落地。苏老师深刻领悟了作为一名从政者,既强有力又要圆润地处理政务的重要性。公元年,苏老师再次受到当时政权重用,离开杭州回汴京,官至礼部尚书,这一次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3年后,苏东坡再次被贬,由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再到儋州。从年一直到年,此后7年,苏老师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经历了至爱离世的巨大悲痛,苏老师一生经过90多个地方,主要的地方有18个。栾城(祖籍)、眉山(出生地)、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宜兴、金陵(南京)、登州、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常州(去世)、郏县(归葬地)。苏老师在被贬的路上,一直没闲着,也不似之前的被贬黄州时,重点工作是思考总结和反省,储备足了精气神等待机会为国效力;苏老师生命中最后7年的起落落落的行走,更多的是想开了,随遇而安,发明美食,养好身体,诗词歌赋纯属锦上添花和超越自我和小我。在惠州,和挚爱朝云家中闲坐,没有小菜,就着窗外秋色下酒,吟出那首著名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两年后,苏老师61岁,朝云因病去世老来失伴,苏老师的人生更加孤寂清冷了,苏老师提笔写下《西江月·咏梅》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这首回文词,上下用字、正念倒念完全一样。屋漏偏遭连阴雨,苏老师再领朝廷诏书,被贬至儋州,并下了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苏老师认定了这一次是生离死别,把身后之事交待了长子苏迈,带着小儿子苏过踏上了南下儋州之路。唯一能暖苏老师心的是,此行路过雷州时,他和弟弟苏辙遇见了,两人又如儿时一样在一起呆了3天,手足深情使苏老师的元气恢复了不少。在海南生活的3年,苏老师仍是不改乐观天性。没有房子,他和儿子在山上修了一栋草屋,取名叫“槟榔庵”;没有吃的,在山里采摘苍耳和青菜熬汤;张开嘴巴朝着阳光的方向,说光能当饭吃。吃住问题,在久经漂泊的苏老师那儿根本不是个事,无书可读才是最大的困苦。苏老师带着儿子开始抄手上仅有的两本书,《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中对此有记载:儿子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对了,今天咱们用的“呵呵”就是可爱的苏老师发明的,在儋州的苏老师给朋友们写信时,用了40多个“呵呵”。苦中找乐的苏老师,是我人生永远的光。在海南的第3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已经64岁的苏老师再次被朝廷召回。过琼州海峡渡口时,苏老师再次以诗言心:鹤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再次途经金山寺时,他在自己的画像前题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老师与金山寺第一次相见是年,当时他才36岁,任杭州通判,那年他去拜访宝觉、圆通二位长老,夜宿金山寺,也曾赋《游金山寺》诗一首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苏老师已从青年迈入老年。诗言志也言心,苏老师的这两首诗也再次证明了,一个人30多岁和60多岁时对这个世界以及对人的认知是不可能相同的,所以不必年少装老成,老了老了才真的还原本色。过岭南,经赣江入长江到达仪真,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仪征时,那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初一,老友米芾把自己珍藏的《太宗草圣贴》和《谢安贴》拿出来请苏老师写跋。两天后,苏老师就病倒了,据说是得了瘅毒,上吐下泻不止,勉强撑到到常州,苏老师的北归之路走不动了,他累了,一病不起,在常州躺了几十天,苏老师知道他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间到了。弥留之际,他对三个儿子说:“我生无恶,死必不坠”“至时,慎毋哭泣,让我坦然化去。一直守在它身边的杭州老友径山寺方丈维琳在苏老师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老师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也凑近苏老师耳边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老师再次回:“着力即差!”这是苏老师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两周前,苏老师在给维琳方丈的信中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苏老师一生中前后10多次进出或暂居常州。第一次是年,他进士及第参加琼林宴时,与来自常州宜兴县的进士将士奇定下“鸡黍之约”,约定将来到常州游玩并定居;年年底,苏老师奉命来常州救灾,并在在好友家中客居数月;年,苏东坡上《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为常州水灾奔波;年在常州宜兴县置地,直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年,也就是苏老师被贬黄州第5年,终于成功等到朝廷应允他居住常州;年,苏东坡重游常州太平寺,写下《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时至今日,在常州,苏老师当时暂居的孙氏馆里还有他老人家亲手种下的紫藤和香海棠。公元年8月24日,苏老师终于停止了奔波,在常州安稳地睡下了,时年64岁。苏老师的去世,对苏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宋史·苏辙传》也记录了他们的兄弟情深“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为了弟弟苏辙,苏老师写出了最好的手足情深的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老师中秋佳节之际想念其弟苏辙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世后,余词尽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老师兄弟二人是亲人更是知己。苏老师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年,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写至此,心中万分难过,是夜不寐。停写。再坐在电脑前,是两天后的深夜,睡不着,觉得还是应该把这篇作文写完。苏老师概括自己:生死穷达,不易其操。苏老师一生走过90多年地方,30次为官,大官小官都当过;官至吏部、兵部和礼部尚书;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8州知府;17次被贬,黄州、汝州、定州、儋州故事最多;最丧时牢中坐;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5位皇帝。为官,他尽职尽责,在给皇帝当秘书时,他写了多份策论,先天下天之忧而忧;当地方官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把政治理想落到为民办实事上。在密州,消灭蝗虫,赈灾救灾,捉拿盗匪,绕城拾婴。“绕城拾婴”,就是每天带着衙役在城里走一圈,把穷人家丢在路边的婴儿拾回来,搁在衙门里养着。他为此颁布一条政令:凡愿意领养弃婴的人家,可以免除3年赋税。在徐州,在抗洪工地与大家同吃同住3个月,每天身披蓑衣,手执铁铲,和青壮男子一起,开河道引水,筑河堤挡水,百年不遇的洪灾被苏老师带领大伙克服了;在定州,北宋边陲重地,苏老师变身军事家,组织民兵,加固城墙,重铸大炮,建造抵抗外敌入侵的防线;在杭州,疏浚运河、治理西湖美名至今广为流传;在杭州创办医院“安乐坊”,免费为穷人治病疗伤;在湖州,苏老师得知朝廷要来抓他,用四个月准备好治水方案并告诉大家如何具体操作;在惠州,把闹水患的沼泽地改造为西湖,又在湖上架起两座桥以方便人们往来。教会农民使用新农具“秧马”种稻,以减轻辛苦,提高效率;在广州待了几天,发明中国历史上第一管“自来水”:用竹筒连接法,把罗浮山清泉引入城中,广州人民再也不用喝苦水;在海南儋州,苏老师创办了中国医疗医院;苏老师讲学授课,培养出了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姜唐佐。为民时,苏老师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点滴美好和温暖,不放过每一束光,把所有困苦化成诗流传千古的诗词、书法、绘画;关于此,以后另起文章。对了,还有美食,苏老师“自笑平生为口忙”,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东坡羮都是他的原创。故宫博物院这次的展,虽然苏老师的真迹不是很多,但还是看见了一二;连带着还看到了苏老师诸多好友的笔墨字迹,很好。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传说是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黄庭坚《君宜贴》此作是黄山谷写给友人“德舆”的便札,告知其病酒之事,并提及欲向其借“东坡书”。因系酒后所书,其笔画颇显颤抖,但结字紧凑、险特,多欹侧,用笔飘动隽逸。米芾《盛制帖》明拓残本《姑孰贴》杨倓、洪迈刻石于安徽当涂,存在苏轼、陆游、苏舜钦三家诗文宋拓《东坡苏公帖》黄庭坚评苏轼书(天津博物馆)传世苏帖中刻石、拓印最早,镌字最精的刻帖,收录各类苏书作品。帖中收入的这段黄庭坚题跋,论述了苏轼各时期的书法取向,并对其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赵孟頫录苏轼道场何山寺傅尧俞《蒸燠帖》,苏轼就是受这位朋友之邀,写下《前赤壁赋》,现藏于台北博物馆钱维城画雪浪石并乾隆帝雪浪石记元祐八年,苏轼知定州“雪浪石”并以“雪浪”名斋。“雪浪石”于明末被重新发现,康熙年间被移入众春园。乾隆31年,直总督方观承又进献了一块刻有“雪浪”二字的奇石,乾隆帝经过考证后将其运至定州与东坡雪浪石为伴,并作《雪浪石记》记述此事。此卷绘前后二雪浪石,并仿苏轼书风格录乾隆帝《雪浪石记》。雍正皇帝书苏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前,称苏轼为我的苏老师,会因担心被讥笑攀高枝,贴金什么的诸多顾虑而没法写的这么尽兴。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懂了苏老师后,我已经不太在乎别人要定义什么了。想做什么,只管去做,至于思想和评价,只能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负责,至于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咋咋地,管天管地管不了别人的脑袋和嘴巴,开心就好,大家开心,我才能开心不是。
我最愿意最爱写的,写得畅快淋漓的还是苏老师在黄州的5年时间,艰难中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苏老师64年的人生岁月中,写了多首诗词书画,有三分之一是在黄州完成的;苏老师创研的“情在心中,意在笔下”最有名的诗书画代表作是在黄州完成的;被誉为行书天下第三的《黄州寒食贴》,有名的《新岁展庆、人来得书贴》《职事贴》《一夜贴》《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黄州完成的;《易传》《论语说》《书传》等学术研究的代表是在黄州完成的。
在黄州,苏老师诗词画突飞猛进,引领潮流。
用现在的话说就时,当仕途的大门关上后,才艺的窗户打开了,而且开了好几扇,样样风景别致。
两宋共年,对于个体的苏老师来说,在黄州的这5年不过是人生一瞬,但这瞬间决定了他后半生,如何为官为民为友为长者。此后的苏老师,不管是遇到了,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还是像一叶孤舟,被抛在了琼州海峡上自生自灭。苏老师都会衣冠整洁,就着美食与酒,从容淡定地说: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诗年轻时看不觉得,甚至都没什么印象,那时记得最清楚的是苏老师思念妻子的情真意切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现在,我最爱的是这首,这是苏老师在黄州的一个仲夏之夜,睡不着觉时写的,第二天早上黄州小城不但传遍了这诗词,还附加上了苏老师说走就走,驾小船出游世界去了这一小道消息。
“传说”众人听起来美好,却让地方官徐太守,徐君猷同学不免担心,虽然以他对苏老师的了解,断然不会发生这种事,只是书生意气文字图乐。但苏老师毕竟是作为重点流放罪人到此,若真跑了麻烦就大了。他派去查看的人回报,在苏老师家门口就听到如雷鼾声,进门验证过确是苏老师在睡大觉。
徐太守在心里笑了一下。
对了,苏老师在黄州神一般的奇迹存在,一定要谢这位黄州太守——徐君猷。正是因了徐太守的担当和处事圆润让苏老师能拥有一片“东坡”,安居乐业,诗词歌赋,样样出彩。
在黄州,苏老师彻底地安静下来,重新认识到自己是谁,真爱是什么,人来到这后世界到底要做些什么,如何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先把生活过下去,让自己活下来处理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在黄州,他终于明白,他之前一直坚持的为皇帝写策论,助圣上成明君才是“正道”的想法,需要重新定位,诗词应该为心,为自己的心,为真实的存在而写,适境适情适心是首位。
在黄州,苏老师深刻领悟了作为一名从政者,既强有力又要圆润地处理政务的重要性。
从第一次被所谓好友沈括暗中收集各种罪证,制造“乌台诗案”让苏老师坐了一百多天牢出狱后被贬黄州那天起,他就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存在,一粒尘埃不能遮挡住阳光,更不能让他怀疑人生,他还是坚定一不移地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朋友一直在支持他等着他。
关于苏老师和朋友的故事另起篇章;
在黄州,苏老师练就了一颗强大和感恩的心,此后所有的磨难在他那儿都不是事,分分钟可以化解。连与朋友告别这件事,苏老师都写得充满情韵和理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老师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境,古今每人都遇到过。
苏老师的超群之处在于,他把在黄州赤壁前的通透领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真正贯彻落实到了实践中,无论何境,坦然处之,挖掘一切可能存在的美好,滋养和温暖自己,以及所处的时境。
嗯,以后要常找苏老师诗词字画看看,取点真经。
看完展览出来,文华殿檐顶飘过朵朵祥云。前两次来因为疫情一直没有开放的故宫书店今天也开门了。故宫书店里的美物
故宫院刊
苏老师特展专刊,多元一本,觉得有点贵,想上网查查有没有便宜点的,结果最后这本样刊也被顾客买走了。现场有很多人留下联系方式要求书店到货后再快递给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真爱苏老师的人。他们是腿累,我是胳膊酸痛,几乎抬不起来阳光好,祥云朵朵,是拍照的好天气。空气纯净,能清楚地看见中国樽。摄影师也不易啊,还得兼做体力活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像二百五一样地活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