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伟
清代乾隆盛世,官方有七大藏书楼,扬州文汇阁是其中之一。说起扬州的文汇阁,大部分人都知道,它是用来贮藏《四库全书》的,其实不然,文汇阁建造的初心却是和乾隆时期的另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密切相关的。
文汇阁和御书楼
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馆,(马)曰路子振伯恭进藏书可备采择者七百七十六种。书成后,御题所进《鹖冠子》并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平定伊犁金川》诗、《得胜图》,一时荣之。”这部《古今图书集成》是赐给扬州盐商马曰璐、马振伯父子的,乾隆当时还在天宁寺行宫的大观堂又贮藏了一部,并因此在大观堂的右侧专门建造了一座御书楼。
《扬州画舫录》号称扬州清代康乾盛世的百科全书,作者李斗在这部书的卷四《新城北录》对御书楼有如下记载:“御书楼在御花园中。园之正殿名大观堂,楼在大观堂之旁,恭贮颁定《图书集成》全部,赐名‘文汇阁’,并‘东壁流辉’扁。壬子间奉旨:江、浙有愿读中秘书者,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皆有藏书。著四库馆再缮三分,安贮两淮,谨装潢线订。文汇阁凡三层:楹柱之间,俱绘以书卷;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橱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藉合色绢。其书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贮之。其一本二本者用楠木版一片夹之,束之以带;带上有环,结之使牢。文宗阁江都汪容甫管之。文汇阁仪征谢士松管之。”《扬州画舫录》成书于乾隆六十年(),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话里,作者李斗告诉我们这样几个历史事实,一是御书楼由乾隆赐名为“文汇阁”,乾隆还为御书楼专门题写了“东璧流辉”的匾额。“东璧流辉”典出唐人张说的《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东壁是古代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号称天上图书之秘府。二是“文汇阁凡三层,楹柱之间,俱绘以书卷”,供奉着《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才奉旨“装潢线订”后贮藏进文汇阁的。三是文汇阁是“仪征谢士松”管理的,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由经史大师汪中管理的,汪中管理的是镇江的文宗阁。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共卷,目录就有40卷,是清朝康熙时期由陈梦雷(-)领衔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共分6编32典,编辑历时28年,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目前,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湘潭大学图书馆各藏有全本《古今图书集成》,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和前苏联的列宁图书馆各藏有一套《古今图书集成》残本。
文汇阁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典籍丛书,囊括了清朝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文史百科典籍,被喻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学人梁启超说:“中国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四库全书》因分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所以叫四库。全书共收书种,册,卷。编书的总纂官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昀纪晓岚。全书编纂好后,先抄了四部,分别藏在四个地方,即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辽宁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四个地方都在天子的眼皮底下,又都地处北方,所以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秋,乾隆下旨,发内帑银百万,于京师雇觅书手缮录《四库全书》三份,分别贮藏于扬州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川圣因寺之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南三阁”所藏《四库全书》,每册前页钤“古稀天子之宝”,后页钤“乾隆御览之宝”,用太史连纸钞写,尺幅较“北四阁”书开本小,书衣装潢也有不同。乾隆四十九年(甲辰,)闰三月,乾隆第六次南巡,来到扬州天宁寺,看到修建完成的文汇阁,作《文汇阁,叠庚子韵》一诗(此诗见载于阿克当阿编撰的《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天宁别馆书楼耸,向已图书集大成。遂以推行庋四库,况因旧有非重营。西都《七略》江干现,东壁五星霄际擎。却待抄完当驿致,文昌永古焕重甍。”乾隆的这首诗还有两个注释:第一个注释在首联之后,曰“此阁成于庚子,亦仿范氏天一阁之式为之,曾颁贮《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第二个注释在颈联之后,曰“壬寅秋,以《四库全书》分庋文渊、文源、文溯、文津四阁者,均可案期藏事,因思江浙人文最盛,士子愿读四库书者不乏,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敕于扬州之文汇阁、镇江金山之文宗阁、杭川圣因寺之文澜阁,各贮《四库全书》一份,俾士子得就近观摩。并发内帑银百万,于京师雇觅书手缮录全书三份,驿致庋阁,以昭我国家藏书美备,教思无穷之至意。”爱新觉罗·弘历的这首《文汇阁,叠庚子韵》,是我们考察文汇阁历史的又一则重要史料,它连同诗后的注释告诉我们这样几点:一是文汇阁位于江苏扬州天宁寺清乾隆行宫大观堂之右,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建筑样式为仿宁波天一阁之形制,建成以后,乾隆曾颁贮《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二是在乾隆四十七年(壬寅,)的秋天,乾隆考虑到“江浙人文最盛,士子愿读四库书者不乏”,于是颁下旨意,在扬州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川圣因寺之文澜阁,各贮《四库全书》一份,“俾士子得就近观摩”。乾隆还用自己的百万私房钱,在京师雇觅书手缮录了三份《四库全书》,抄好之后通过驿站传送到文汇阁、文宗阁和文澜阁。或许是因为用的是自己的私房钱的缘故吧,乾隆对于南三阁贮藏《四库全书》一事还是抓得很紧的,在《清宫扬州御档》中,我们可以查到三则与之有关的档案,一是乾隆四十七年八月的《奉旨办理四库全书分藏事》,二是乾隆五十二年六月的《奉旨查办文渊文源文津三阁四库全书讹谬事》,三是乾隆五十五年十月的《奉旨办理扬州等三处四库全书及陆费墀房产事》,这三本奏折相互连贯,叙述了这样一件史实,在办理分藏《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乾隆发现《四库全书》中“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于是将总校官陆费墀革职、抄家,仅留千金以养家眷,并责其将余资充作装治、整修文澜阁、文宗阁、文汇阁等南三阁《四库全书》的装帧,主要是书籍装订和木匣刻字的费用。
从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七年()的近十年间,乾隆皇帝让有关官员在北京雇佣写手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由于战火等原因,“七阁”中,只有文渊、文津、文溯三阁得以保留至今,文澜阁也保留了一部分,具体说来,当年北京紫禁城文渊阁版的《四库全书》,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版的《四库全书》,如今在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版,如今在国家图书馆收藏;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版残部,在浙江省图书馆收藏。因此,当年的7部《四库全书》,目前存世的还有“三部半”。而扬州文汇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入藏于乾隆四十七年(),毁于咸丰四年(),存世仅七十余年,在7部《四库全书》中可能是寿命最短的吧。
文汇阁和《鸿雪因缘图记》
《鸿雪因缘图记》是清朝道光年间(-)江南河道总督麟庆(满洲镶黄旗人)撰著的自传,以图文相辅相成的形式,实录其所至所见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河防水利、历史人文等等,保存和反映了道光年间中国各地的经济社会风貌。全书共三集,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图一记,凡图、记篇,汪春泉等绘图,该书初刻于苏州,再刻于扬州。
道光二十年()三月十五日,麟庆在时任两淮盐运使沈拱辰(字莲叔)、盐大使宋敬斋的陪同下来到文汇阁读书。麟庆把自己这一天的行踪记录在《鸿雪因缘图记》第二集的下卷里,题为“文汇读书”,全文如下:
文汇阁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乾隆四十五年()建。以恭贮《图书集成》,赐今名,并“东壁流辉”额。阁下碧水环之,为
卍字。河前建御碑亭,沿池叠石为山,玲珑窈窕,名花嘉树,掩映修廊。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高宗垂念江浙为人文渊薮,特命多缮三分,颁贮浙江文澜、金山文宗与此阁为三,江南实得其二,典司出入,掌自盐臣,寻又恐徒供插架,无裨观摩,诏许愿读中秘书者,就阁传抄。嘉惠艺林,旷古未有。庚子()三月朔,偕沈莲叔都转、宋敬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书影)
斋大使,同诣阁下。亭榭半就倾落,阁尚完好,规制全仿京师文渊阁。回忆当年充检阅时,不胜今昔之感。爰命董事谢奎,启阁而入。见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绢黄色;左右列橱贮经部,书面绢绿色;阁上列史部,书面绢红色;左子右集,子面绢玉色,集面绢藕合色。书帙多者,用香楠。其一本二本者,用版片夹开,束之以带,而积贮为函。计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谢奎以书目呈,随坐楼下详阅,得钞本《满洲祭天祭神典礼》、《救荒书》、《熬波图》、《伐蛟捕蝗考》、《字孳》等书,嘱觅书手代钞。所惜余先百计购求五世祖存斋公所著《琴谱》十六卷,曾奉旨采人《四库全书》者,满拟此行如愿,讵亦未经颁发,岂以满汉合璧之故耶?姑志之俟考。”
遗憾和期待
同治四年(),江南底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于南京创办金陵书局时,曾委托学者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搜寻文宗阁和文汇阁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从同治四年到同治十年(—)间,莫友芝曾三次至镇江、扬州、泰州和兴化、宝应等地,悉心寻访两阁藏书的下落,最后病逝于舟中。据悉,国家图书馆今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经史子集各一,经部首页有莫友芝藏书印。由此看来,莫友芝的镇扬之行还是有所得的。扬州文汇阁的藏书亦有残本存世,同治道光年间担任山东藤县知县的毛澄曾作《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残叶歌》:“……转眼邗沟烽火急,按籍徵名百亡十。金山楼阁烧成灰,西湖弃纸无人拾。一编乍展先呜咽,段段银光布纹涩。摩挲想见乾隆日,《崇文总目》那能及。墙隈短檠秋雨湿,空山回首飞云立。腐儒寒饿何能为,独抱残经草间泣。”可见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还是有残叶散出,引起当时文人的激愤。的确,扬州文汇阁的灰飞烟灭,是扬州人心中永恒的伤痛。自年起,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相关委员会相继6次提交提案、两次递交建议报告,一些文化学者持续呼吁,复建文汇阁以弥补历史缺憾,赓续历史文脉,呼应名城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前不久,市委书记谢正义专题调研视察天宁寺周边的文化资源,提出将文物保护、文史研究与文化展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打造更多新时代的文化亮点工程。文汇阁的复建,确实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契机。有志之士们呼吁,无论在哪里复建文汇阁,都要重现历史原貌,打造文化地标,树立“文物、文史、文化”三位一体的观念,充分挖掘文汇阁等丰富的文化品牌优势,充分整合天宁寺乾隆行宫遗址附近的西园饭店、友好会馆、冶春茶社等文化资源,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将文汇阁“文物、文史并重”的文化价值充分展示出来,真正让文物、文史和文化活起来,通过复建文汇阁,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阅读休闲等功能于一身,为老百姓和旅游旅行者服务的地标性文旅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