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挡不住赶进度的脚步。从重大基础设施,到高端产业项目,南京各板块开足马力,到处是大干快上的火热镜头。今天(7月13日),我们走进不惧热浪的城市建设者。
热浪蒸腾下的南京,多个在建工程施工正酣,龙潭长江大桥项目也在其中。一大早,记者在工地见到了钢筋工刘春。
刘春当钢筋工已经12年了,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他不需要再人工爬到塔桥顶端去一根根扎钢筋,只需要做好辅助作业,尽管也是汗流浃背,但工作时长和强度大大缩小。他告诉记者:“现在条件好很多,比以前也安全多了,以前上去都是安全带全都打好,这个天又热,戴个安全带真是太热了,以前都是要上去手工搞钢筋,现在也不用,直接做的成品套上去,方便了。”
不用再绑上厚重繁琐的安全带手工安插钢筋,刘春的“减负”,得益于建筑产业化转型。比如,钢筋弯曲这道工序就进入到了室内进行预制,97年的刘思成每天准时到项目上的厂区上班,要做的就是钢筋弯曲这个环节。”我这是数控的,用机器操控钢筋弯曲,最主要是要操控好弯曲的角度和尺寸。我们在这里上班,家里也放心。“刘思成说。
龙潭长江大桥省内连接南京市栖霞区与仪征市的过江通道,也是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仪征至禄口机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交二航局龙潭长江大桥项目设备主管刘航告诉记者,针对施工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等实际情况,项目团队在国内首次采用柔性钢筋网片整体弧形弯折技术。这样一来,仅钢筋弯曲预制工序比传统建造要节省2天工期。通过“分片预制、分节组装、整体安装”进行钢筋部品化施工,并基于移动式工厂的建设理念,采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进行塔柱施工,改变了混凝土桥塔“人工散绑+液压爬模”的传统施工工艺。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减少了高空施工人员数量并降低了安全风险。
避开最热时段,优化施工方案,工期再紧张,安全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智慧城市产业基地项目智慧工地,刚结束一阶段工作的丁然从闷热的施工现场走出,衣领也是早已被汗水浸湿了,“每天来我会到屋面上看一下,看防水施工状况,然后逐层排查,对每个细节都要进行检查,大概有15层,像这么走一趟下来衣服都湿透了。”
记者注意到,项目上给每个施工人员配备了智能安全帽,工种、姓名等信息一一对应,不仅如此,这顶安全帽内“大有乾坤”,帽檐内侧有个“SOS”按钮,可一键报警,工地安全员手机后端第一时间会接收信息。安全员魏杰介绍:“现场如果有工人出现意外或者是高温中暑晕倒的话,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去现场先找到他,然后再及时采取应急处置。”
据了解,安全智能帽的应用只是该项目智慧工地的一个缩影,项目负责人王涵宇指着数字工地可视化平台告诉记者,借助人员精准定位管理系统、物料报验系统等定制模块,平台实现了人员、物料、操作24小时全流程监管。“现在就可以很明显看到操作,比如说施工人员有个,班组是4个,整个设备有5台塔吊,包括环境的监测、天气的预报,然后还有一个随手拍的安全情况,包括我们到底什么时间发现的一些问题,什么时候整改,上面都会有。”
进入最热的季节,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没有停歇。在南京,超30万名建设者在高温下坚守。战高温、抓防疫、促发展,南京正以迅速行动、铿锵举措,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张君仪索浩阳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