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新华(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编者按中国大运河在千年岁月的碰撞与交流中激荡出瑰丽的运河艺术,有清一代三百年的扬州绘画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艺术”系列同名展览配套图录。收入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扬州绘画收藏重镇馆藏精品近百件(组),以“扬州八怪”为运河艺术系列展之核,以清代寓居或生于扬州的画家为廓,在书轴画卷里讲述清代扬州波澜壮阔的绘画兴衰史。扬州,古称“邗”“广陵”“江都”等,唐武德八年()得享“扬州”专名。清初辖高邮、泰州、通州、江都、仪征、泰兴、兴化、宝应、如皋九邑,府治在江都。自隋代大运河开通以来,扬州作为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和漕粮、海盐等物资中转站,不断从交通的改良中获益,成为南北水陆交通要津,获得了作为商业凌驾于农业之上的声誉。明清易代,扬州成了文采风流与慷慨激烈并耀齐芳之地。顺治四年(),毁灭后的扬州城依据晚明特殊时期的布局进行改建,文化建设开始缓慢复苏。顺治二年(),周亮工出任两淮盐运御史,为扬州城市重建、恢复人口等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尤其着力于盐业管理的恢复:“两淮底定,初设盐法道,即以先生任之。时广陵方罹兵燹,丘墟弥望。商家经屠剪后,喘息未苏。而积盐未彻日垣者,以商散亡,皆没于官。先生百计招徕,请以垣盐还商,俾失业者咸复其旧。又请捐旧饷,行新盐,商人鳞集,国课用裕,东南元气赖焉。”顺治十七年(),王士祯出任扬州推官,主持风雅,将遗民、布衣、贰臣、新贵编织进了一个庞杂的网络。名士们往来交游,诗酒唱和,操持选政,议论品评,扬州由此成为当时的文坛中心。十七世纪中期以来,遭战争破坏的扬州城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恢复和重建,文人精英们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于绘画方面,程邃、查士标等人以疏简的笔墨方式构建起遗民绘画的趣味,并通过徽商的网络风行于扬州文人阶层和富裕的商人之间。查士标之后,石涛以朱明皇族后裔的身份顺利承担起传播遗民绘画精神的任务,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以激昂跌宕的世俗风格引领扬州时尚,风行江淮。与此同时,扬州还流行着一种精巧细致的工笔画风,追求富丽壮观,满足了具有北方审美经验的晋商阶层和一般的市民中上层。文人画、画工画互不干扰,并蒂开花。诚然,扬州绘画的发展与清代盐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乾隆时期,盐业经济空前繁荣,进一步促进扬州绘画的长足发展。在徽商的赞助下,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他们主张个性自由,标榜抒情达意,以朴拙、谐俗、绮丽风格崛起于东南,开创了具有风格学意义的大写意画风。嘉庆以来,随着盐业经济的日趋衰落,扬州的经济影响力持续式微,艺术赞助市场日益萎缩,逐渐失去了作为文艺中心的地位。沉潜、发展、繁荣、式微、衰颓,扬州绘画此起彼落,完成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演进之路。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