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7qicai.cn/chaoliu/xinchao/3377.html
南京市民愿意将家中收藏的仪征“晏公庙”门额无偿捐献。晏公是何人?庙在哪里?
记者联系上这位热心人的朋友李先生。李先生说,石刻门额的收藏者多年前在仪征城南大码头附近收集到一块刻有“敕封平浪侯晏公庙”石刻门额。“当时已断成两截,所以也没怎么在意,就放在家里了。”
仪征市文史专家巫晨说:“晏公就是中国本土的水神。”晏公原本是江西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因而在东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极为“受宠”。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晏公名戌仔,临江府清溪镇人。浓眉虬髯,面如漆。疾恶如仇,人多敬惮。元初,以人材官文锦局堂长。因疾归,登舟而卒。柩未返,里人先见其衣冠仪从如生时。月馀,乃至。盖见之时,即死之日也。启棺,则尸解。父老神之,为立庙。明封平浪侯,以灵显江湖云。而晏公受明朝推崇还有个传说和朱元璋有关,据说他与张士诚打仗时,一次化装出行,乘船遇险,是晏公显灵救了朱元璋。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又听说晏公帮助沿江的百姓以烤猪为饵,擒获了毁坏江堤的猪婆龙(即鼍龙或称扬子鳄)。于是诏封晏公为神霄王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命天下建庙祀之。从此晏公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
“其实信奉晏公的盛行和大运河以及漕运的发展密不可分。”巫晨说,明清时期漕运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经济命脉,由于明代统治者大力倡导,而且主要为当时漕运的官兵、船工、水手所信仰,所以在明代,信奉晏公逐渐盛行起来。记者从相关史料中了解到,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从通州到杭州都有晏公庙的分布。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沿着大运河在宝应、高邮、甘泉(现在的扬州市区)、仪征共有四座晏公庙,在市区的东关外就有一座晏公庙。《重修仪征县志》记载仪征的晏公庙,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兵部尚书单安仁修建的。“就在城南大码头的都会桥附近”巫老师查阅了民国时期的地图后告诉记者,当时这里是仪扬运河真州段的故道,是大运河仪征入海口的重要枢纽,在这个地方建“水神庙”非常符合当时需要。
据介绍,仪征及其大码头,正是因水道而兴、由时运而起。有史料称“真州,扼江、淮、河运道之要,转运半天下”。而盐运是对大码头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盐赋是朝廷重要收入,历代均有盐运司管理。清代一度把仪征作为盐运的集散地,在这里集中、掣验、解捆、改包,再行转运。漕运、盐运皆走运河,而大运河最西的出江口就在仪征大码头的黄泥港。当然运河通江,瓜洲是最重要的出口,但无论南粮北运,还是北盐南运,只要来往于长江中上游各省的,抄近水路都走仪征大码头。
记者在仪征城西南一条名叫河西街的小巷里找到了一块“仪扬运河真州段故道遗址”的石碑。据早年住在大码头的应先生回忆,“上世纪40年代的大码头,主要就是现在的三条街:商会街、河西街和都会街。那时还是比较热闹的,店铺鳞次栉比,一户挨着一户,各行各业。虽然门面不大,但店内商品丰富、品种很多,还有许多特色品种,老字号商店也很多。”宋代名士刘宰七律诗《送邵监酒》中也提到仪征大码头附近“沙头缥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的繁荣景象。在附近老居民的指引下,记者辗转找到了都会桥的遗址,这里早已变成了一条小巷。据记载晏公庙多建于明朝,后来随着其他水神的盛行,在清代晏公信仰逐渐衰退。“虽然庙已溟灭了,但这块晏公庙的门额,是仪征乃至扬州漕运发达的历史见证,也是大运河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