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历法篇上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问:为什么需要历法?

答:因为除了日之外,我们需要更长的计量单位。比如当你30岁那天,别人问你多大,你总不能说“我日了(这个日是名词)”。

于是“月有阴晴圆缺”称为月(朔望月;平均长度29.日);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称为年(回归年;平均长度.日)。

更重要的是,历法是保障农业生产能顺应天时的重要工具。

问:什么是历法?

答:因为日、朔望月、回归年三者之间没有公约数(月=29.日、年=.日,其中讨厌的小数点)。

所以历法粗浅的说,就是使日月年配合,协调运行的方法(通过闰日、闰月、闰年等手段)

问:什么是阳历?

答:又称太阳历,它以回归年的长度为基本单位,主要考虑如何安排一年中有多少日。

问:什么是阴历?

答:又称太阴历,它以朔望月的长度为基本单位,主要考虑如何安排一个月中有多少日,并规定12个月为1个“太阴年”。

问:我们古代中国的历法: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答:是阴阳历!

问:为什么说我们的历法里有阳历?

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

问: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答:因为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的先民,观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得出的。

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为例:

北半球,冬至太阳最南,白昼最短,夏至反之。春分秋分日夜长度相等。

有了这几个结论打底,让我们开始我们这一次的中国古代历法之旅。

01

闰月

置闰,历法之要务

小时候听过,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句民谣:闰七不闰八,闰八要拿刀刀杀。

于是那年闰八月,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好多人手系红绳,生怕血光之灾降临到自己身上,搞得学校还专门开会辟谣。

为什么会有闰月?

因为我们使用的月(朔望月),全年总共日。它与回归年(.25日)之间有11.25日的差距。

于是每隔三年就会相差33.75日。

又因为每三年闰一个月略少;

而每五年闰两个月又有点多;

于是我们智慧的先民发现每19年闰7个月刚好!

在公号后台回复“闰月”获取19闰7的具体计算公式。

解决了闰多少的问题,接下来是闰月放在哪里的问题。

要解决闰月放在哪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一个“中气”的概念。

如果给二十四节气按顺序编号,立春是1号,大寒是24号的话,所有的编号为偶数的节气就叫中气。

也就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这12个节气又叫中气。

根据19闰7的规则,没有中气的那一个月就是闰月。

如下面所列“年7月前每月中气所在日期表。”

中气

日期

雨水

正月廿

春分

二月廿三

谷雨

三月廿四

小满

四月廿六

夏至

五月廿七

大暑

六月廿九

(闰六月)

处暑

七月初二

02

二十四节气

古代中国的独特贡献

通过“立竿见影”的办法(立一根竿子测量日影)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发现:竿影的长度一年四季都在变化,夏季竿影短,冬季竿影长。于是,夏季竿影最短的那天就是夏至;冬季竿影最长的那天就是冬至。

在得到冬至夏至之后,古人接下来得到的是春分秋分,既白天夜晚平均分、一样长的两天。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被古人称为“二分二至”

接下来我们的先民通过使用圭表(一种带刻度的“立竿见影”后文会详细介绍),以及观察太阳在太阳在黄道上与十二次的位置关系(黄道和十二次的概念见:没文化

天文篇)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记忆点:

冬至夏至又被统称为:日至;

春分秋分又被统称为:日夜分;

冬至又被称为:日短、日北至、日短至(白天最短);

夏至又被称为:日永、日南至、日长至(白天最长);

春分又被称为:日中;

秋分又被称为:宵中。

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即也,立刻的意思。如立春,春立刻到临。

夏至,冬至。至,极也。夏至,盛夏已到;冬至,严冬已到。

春分,秋分:分,平分也。春分、秋分是说这两天的昼和夜的时间长度相等。同时,这两个节气也正好处于夏至与冬至之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虫类伏藏冬眠;春雷始发而惊动虫类的冬眠,所以叫惊蛰。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加,助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谷物及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夏麦有芒,则作物成熟。正是其他暖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热也。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则比小暑尤甚。

处暑:处,止也。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小雪,大雪:小雪指开始下雪;大雪则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03

干支纪年纪日

甲乙丙丁,子丑寅卯

我们应该对干支纪年非常熟悉,就是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排列出来的60对组合,然后六十年一个轮回(六十年一个甲子)。

如下表:

和纪年一样,干支纪日也是60个组合一个轮回,不同的是一个是以年为单位,一个是以日为单位

历法相关文物

仪征铜圭表

东汉

南京博物院

江苏省仪征石碑村出土

前文提到的“立竿见影”,通过测量影子长度进行天文观测的仪器叫做“圭表”。

圭,从这个字的样子我们就能够看出,它是一个带刻度的水平面;

表,是立于地面的标杆(例如:华表)。

圭表是我国出现最早,沿用时间也最长的天象观测仪器。

表的高度一般在八尺(汉代八尺),与古人的身高大体一致。

这个出土于江苏仪征的东汉铜圭表示我国现存最早的圭表,它是当时正式圭表缩小到1/10倍的袖珍件(表高八寸)。虽然因为尺寸小,精度不高,但它把圭表合为一体,便于携带。

周公测景台

河南登封告成镇

中国古代圭表测影最重要的遗迹,位于河南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古阳城)。

相传为周公测影之处(“景”通“影”),现存的测景台为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

表高四十尺(图中横梁处高度),为通常圭表的五倍。

郭守敬为了解决此“圭表”高大,投影模糊的问题,先是在观景台顶门洞中设置横梁,然后又巧妙的通过“景符”(马上解释),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获得了横梁在刻度上的精确投影。从而将太阳投影长度的精确度控制在了惊人的2毫米之内。

景符

古代天文仪器名。亦称影符。元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所制,是圭表测景时用的辅助仪器。其结构为一个二寸见方的铜框,旁边有枢轴以联接一片景符产生的针孔像宽二寸、长四寸的铜板;其中心有一针孔。使用时让铜板绕枢轴转动,调节到与正南太阳光相垂直角度,然后用一竿支撑,形成北高南低,斜在圭面上。观测时来回移动,使小孔、高表上的横梁、日面中心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针孔成像原理,在圭面上可看到一米粒大小的太阳像,中间还有一条细而清晰的横梁。当横梁影子平分太阳时,所得的即为日面中心的影长。

甲骨文干支表

中国国家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这片商代甲骨上所刻的从甲子到癸亥的干支组合一共六十项,非常完整。

这些甲骨片不像其他那样有灼痕,显然不是占卜用的,后人有两种推测: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贞人(占卜的巫师)练习契刻甲骨文字的习作;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计算日期的日历。

Tobecontinue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ms/6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