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86526.html
作者:巫晨
我在大码头探访时,多次听闻稍远处有个星沙会馆,建筑多、戏台大、名气响,但查阅古代县志,没有记载,年版的《仪征市志》也没有提及。
问星沙会馆在哪里?老乡们总是挥手一指:在西头。再问具体位置,有说水泥厂的,有说活塞环厂的,还有说在沿江公路身底下的,没个准。我年9月11日下午,专程骑电瓶车走了一遭,弄清了星沙会馆的准确位置。
我沿着大码头都会街,向西走到头,越过沿江公路到水泥厂、活塞环厂,再沿水泥厂北侧水泥路向原造纸厂、钢铁厂方向,到马桥,再到无纺布厂。一路问人,最终在金斗河入江口北、无纺布厂大门口,请教一位属龙(我属牛,他比我年长,推测66岁)的老吴(他不肯透露名字,也不愿意拍照)。
老吴正在河边的敞篷下,有几个人在打扑克牌“掼蛋”,他看斜(qia)头,我上前招呼,打听星沙会馆,他先是很警惕地问我是不是政府派来收缴文物的,我赶紧声明不是的,我是写书的。然后他考察过关后,用手指着河中心说,这里就是大戏台的位置,无纺布厂大门口西边,就是星沙会馆的位置,每逢看戏,全仪征的人都赶来,热潮的很。星沙会馆门口的两只石狮子,现在就在门口这几间房子身底下,原位,没有移动过。
老吴介绍,星沙会馆建筑规模较大,有院子、有大殿、有厢房、有楼房,最有特色的是有个大戏台。解放后县政府设在资福寺,房屋不够,搞基建,拆除星沙会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将砖瓦运送到城里。
有关星沙会馆的资料很少,年9月,真州镇编了个《最忆是城南》小册子,里面整理了一些掌故、风物、传说和政府论坛帖子,其中有两篇关于星沙会馆的文章,《星沙看戏》和《星沙会馆的传说》,前一篇描绘的是演戏、看戏的场面,后一篇是湖南新科状元与仪征曹秀才斗对联的故事,有鼻子有眼,看着好玩。
斗对联的故事中,湖南籍新科状元给星沙会馆题联:
粉墨登场父母妻儿情深切泪涟涟聚散缠绵痛心处满座悲如雨;
星移斗转文武敌友各献策杀声声酣战百回在同台一幕觐君王。
仪征曹秀才的对联是:
滚滚长江东逝橘子洲头湘赣二富豪开漕运泊銮水遇恶浪福地化险夷筑馆建台神明谢;
巍巍蜀冈西来淮南风物真州一硕儒济世通经入仕途逢明君九疆信督抚安邦定国天下平。
之所以说看着好玩,是这副对联有些嚼头,不是一般的传说全无边际。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是史实,笔者有三点疑问。
1、湖南籍新科状元
从文章介绍看,星沙会馆是十二圩开埠后建设的。十二圩于同治十二年()开埠,查此年后共十四位状元,并无湖南籍人士。
往前推至道光二十五年(),有位状元名叫萧锦忠,湖南茶陵人。但是这个时候十二圩尚未开埠。对照下联“一硕儒”,显然是阮元的故事,此时老爷子已经致仕,九省封疆的典故倒是对得上,那么星沙会馆建设的时间就要前推到十二圩开埠之前,这倒是勉强说得过去,因为道光年间两淮盐运中心是仪征天池,离星沙会馆更近。然而上联“二富豪”都是清末民初的人,这位状元题联时,两位富豪才十岁左右,尚未发达,不可能建这个戏台。
再向前就推到了嘉庆十年(),有位状元叫彭浚,湖南衡山人。但结合下联是说的仪征大儒阮元九省封疆,嘉庆的时候阮元才开始做第一个封疆大吏——浙江巡抚,后面八个省的领导还没有做起来,所以不可能是彭浚。
2、湘赣二富豪
文章介绍,星沙会馆由湖南盐商周扶九、江西盐商肖逸峰出资合建,取江西星子县、湖南长沙市地名各一字,得名“星沙会馆”。
我对这个说法一直有疑问,运商会馆一般不会合建,而且不是一个省的,管理起来有麻烦。在写探访沙漫洲时,有辰州会馆(湖南怀化)的内容,顺便说起了星沙会馆这一段,帖子发布后有湖南网友告知,星沙就是长沙的古称。我后来查了一下,《长沙县志拾遗》中记载:“长沙之名……以轸旁有长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所以星沙会馆就是湖南长沙的运商在仪征的办事处,与江西星子县没有关系。
周扶九(-,周鹃鹏,后改名扶九,字泽鹏,号凌云)、肖逸峰(-,萧绍棻,字茂林,号芸浦)确有其人,都是清末民初扬州大盐商,扬州有谚语“萧家的盐、周家的钱”之说。但周扶九是江西庐陵人,萧芸浦是江西泰和人,与星沙会馆不相干,估计是因两人在民间名声太响,好事者将此二人附会到星沙会馆。
3、曹秀才的对联上下不一样长。
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字数一样多的,小册子上给出的上下联,不一样长,估计是校对不严。笔者结合上下联文意,“开漕运”和“济世通经”这里,上联缺了一字,窃以为应是“盐”字。这样补齐后,对联应是:
滚滚长江东逝,橘子洲头,湘赣二富豪开漕运盐,泊銮水、遇恶浪、福地化险夷,筑馆建台神明谢;
巍巍蜀冈西来,淮南风物,真州一硕儒济世通经,入仕途、逢明君、九疆信督抚,安邦定国天下平。
针对这三点疑问,笔者推论:
仪征整个城市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除宝塔和鼓楼尚存外,其余建筑都是战后以乱砖重建。星沙会馆如果是建于道光之前,断不能独存,因此,星沙会馆应建于十二圩开埠之后。
仪征的会馆很多,建设者都是运商。会馆主要职能是对接盐栈、确认盐引、组织运力、安排航运、联络乡谊,相当于某省某府盐运公司驻仪征办事处。星沙会馆的建设者是湖南长沙运商。
这副对联是民国之后仪征文人写的,其中的湖南状元、周萧合建应是附会。
咬嚼过这副对联后,再来看看民国初年胡君复所编的《古今联语汇选》,其中有一副星沙会馆的对联:星沙会馆在仪征南门外拖板桥南,屋宇华丽,中有龙王殿。联云:
为龙为光,其德不爽;
如江如汉,降福孔皆。
这是一副集句联。
上联出自《诗经?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意思是“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亮。既已见到周天子,感到恩宠又荣光。您的德行洁无瑕,祝您长寿永无疆。”
下联出自《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意思是“丰收年景谷物多,高大粮仓一座座。储存亿万新稻粮,酿成美酒甜又香,献给祖先来品尝。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这副对联,是我年偶尔看到的,当时为了参加全国盐文化高峰论坛,我向组委会提交论文《十二圩盐务总栈考》,引用了《古今联语汇选》曾国藩为瓜洲盐栈题联和《清稗类钞》张之洞为仪征盐栈题联。写星沙会馆探访记时,记不清是哪本书上的了,为此翻了两天书,终于找到。
曾国藩为瓜洲盐栈题联:
两点金焦,劫后山容申旧好;
万家食货,舟中水调似承平。
张之洞为十二圩两淮盐务总栈题联:
积雪中春飞霜暑路;
洗兵海岛刷马江洲。
这联现在被十二圩盐运博物馆挂在亭柱。
张之洞的对联也是个集句联。
他先选了个上联:“积雪中春,飞霜暑路”,取南齐张融《海赋》中的一句,描绘的是煮海成盐的场景。张之洞命蒯光典(-,字礼卿,合肥人,光绪九年进士,时任仪栈主办)、黄绍箕(张之洞侄女婿、光绪六年进士)对下联。蒯光典回去后左思右想对不上来,就叫手下人帮忙,找出东晋郭璞《江赋》之“总括汉泗、兼包淮湘”一句做下联,这是赞美长江包容并蓄、气势磅礴的句子,蒯光典觉得很好,向张之洞汇报,张不满意,自己找了句更合适的下联:“洗兵海岛,刷马江洲”。这是西晋左思《魏都赋》中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的句子。
《古今联语汇选》在辑录星沙会馆龙王殿的对联时,前面有一段注解:“星沙会馆在仪征南门外拖板桥南,屋宇华丽,中有龙王殿。”
定位了拖板桥,就可以找到星沙会馆的位置。
县志在记载天池引盐掣验解捆后通过驳运上江船的线路时,交代得比较详细:驳船出运河,道在仪邑城南,有前河、后河两路。其前河,从所桥起,自北向南,过广舆桥,由都会桥直达黄泥滩出口;其后河,从闸桥西北起,转宏济桥向南,由太平桥过麻石桥向西,至新桥,直抵铁鹞子出口。
拖板桥,在麻石桥西。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很准确地在民国城厢图上找到星沙会馆的位置。
民国城厢图是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有经纬度、比例尺,将民国城厢图与现代地图叠加,就能将星沙会馆遗址在今天的地图上标注出来,这个位置与当地老吴的指认也是吻合的。
星沙会馆附近有个仪征水务局的“马桥排水沟截污工程”公告牌,我参考县志上驳船去往沙漫洲水路,这里应该就是县志上的麻石桥,被简化成马桥了。
清末外省运商会馆绝大多数都在十二圩,星沙会馆选址在仪征城南大码头,辰州会馆更远,在沙漫洲。古代没有公路,来往交通怎么解决呢?
星沙会馆和辰州会馆,都在大码头十字河的西河,十字河的东河是闸河,走漕船的官河,但在闸河以南米处,另有一条与闸河平行的水道,通往旧港、十二圩,这条河也是利用长江涨滩,洲岛之间的天然水道人工挑浚而成,道光志上叫外河。但这与明中期的外河(闸河)重名了。年版的《仪征市志》交通?漕运:“清代,仪征境内形成内、外运河”,把这条水道定名为外运河。
外运河原本是江洲之间的水道,随江潮涨落,与内运河之间有五坝、四闸相隔,其主要作用,是通行驳船。将盐所掣验过的引盐,驳运至捆盐垣、捆盐洲,解捆重新打包后,驳运子盐去往江边的江船。
嘉庆二十年(),外运河始见于县志。这一年,“两淮盐政札饬南掣厅巴彦岱,会同仪征知县黄玙,估办商盐转江洲捆河道。挑工自沙漫洲盛滩起,至老河影;捞工自鱼尾起,至旧港等处。”这里,外运河尚叫“转江河道”。
县志还有个按语:“嘉庆二十年前,专引淮水,以刷江沙,乃正本清源之法。故每次工费,至多不过万金有奇,而漕盐运行,可保七、八年无阻,所谓事半功倍者也。是年,改挑转江河道后,至道光戊申,甫三十三年,挑浚已历十三次,用银六十五万六千馀两,而卒未得期月畅行之利,则以引清刷浊之旧章未及修复也。故嗣是详载其工资,以志劳费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嘉庆二十年()之前,使用的是“引清刷浊”之法,放运河水冲刷“转江河道”,一次花费一万两(实际上就是乾隆之前就有的“向例”内运河挑浚工程,三年一大挑),可保七、八年无阻;自从改为挑浚“转江河道”,从嘉庆二十年()到道光二十八年()共三十三年,挑浚工程搞了十三次,花费六十五万六千馀两,这是“引清刷浊”没有恢复实施的缘故啊。
笔者也来对这段按语发点小议论:为什么从前引清刷浊有效,后面会放弃?那是因为从前有效后来失效了。为什么后来直接疏浚外运河还是屡挑屡淤?那是因为长江是不断涨滩的,人力顶不住大自然。站在历史的长河看运河入江口的变迁,就会清楚地看到,春秋邗沟、晋欧阳埭、隋扬子津、唐白沙、宋复闸、明里河、明闸河、清外河,运河入江口不断向西、向南延伸,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可为也!
道光三年()由淮南监掣同知陈文述总理的挑河工程,“外河由沙漫洲盛滩、捆盐洲、鸡心洲,至鱼尾、老河影;内河由西石人头、乌塔沟、新城、天池、子盐四闸,至大马头”,已经将转江河道称为“外河”了。
外运河上也是有闸的,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五年(),“于拖板桥西南铁鹞子口,造一小石闸,不令腰截,直冲至九龙桥、大马头,顺流而东,则与东界水复交襟之旧矣。”
外运河与长江有多处相连的港口,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港汊,这些小港汊正是走私引盐的天然庇护所,三棵树、私盐沟、老河影,都是盐枭出没的所在。陈文述在《仪征浚河记》中说:“另有小沟数道,自河通江,方舟不足以容,为私盐出江之地,曰私盐沟,土人易其称,曰泗源沟。”这就是“泗源沟”名称的由来。
星沙会馆、辰州会馆的人往来十二圩,肯定不走长江的,风涛危险,外运河是最佳路线。
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