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集镇属仪征中后山区,地处丘陵,父辈们一直过着“塘是金盆水是银”的日子,用于蓄水救田的“当家塘”成了人们生活与生命的一部分。
全镇每个村子的当家塘不但承担着各村百姓人畜禽、庄稼用水和地表污水接纳净化,还兼备“蓄水库”“大水缸”“沐浴场”和“湿地”的综合功能,可是随着淤泥的沉积、环境的破坏,“当家塘”不再当家,变成了臭水塘,陈集镇将“当家塘”与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身清淤整治当家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大塘清淤整治和建成管护工作。如今,大塘整治让“当家塘”重新当了家,一个个“当家塘”成了村头小公园的“风景塘”、自然村的“消防塘”、牲畜饮用“净水塘”、旱涝保收“丰收塘”,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丰收塘”助农增收
九月,风吹稻浪涌。今年81岁的潘大爷,走在金华大塘边堤坝上,心里喜滋滋的。不用说,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潘大爷是丁桥村金华组的老生产队长,在他看来,每年稻子丰收,亩产超过公斤,金华大塘功不可没。
金华大塘占地面积共有40多亩,此前只是生产队的一口小塘,为了解决旱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扩浚开挖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当年潘大爷挖过塘,年大塘重新治理,水利设施比此前更加完善。
为了管好大塘,潘大爷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当起了大塘的专职管护员。每天定期巡查,潘大爷一丝不苟。有一次,他发现大塘底下有道涵子渗水严重,于是及时上报村里,将渗漏点堵住,保护了大塘的安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塘坝有效监管机制,把水管好、把水留住,确保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大塘有专人监管,陈集镇在全村(社区)每口塘坝配备一名村级“管理员”,全面落实水资源监管,收到了良好效果。有了“当家塘”护佑,陈集镇农业种植有了充分保障,不论是种植大户还是承包户,稻子产量年年丰收。
“风景塘”美化环境
清晨的洪庄大塘最美。太阳将出未出之时,塘面还笼罩着一层轻纱,还有保持着多年习惯的村人,在小码头上或洗衣,或淘米。看景,在洪庄大塘的观景台,最合适不过,极目远眺,微风吹过,荡皱一池碧波,伞状的荷叶托起朵朵娇嫩的荷花摇曳多姿,一塘碧波上婆娑着水墨倒影,美不胜收。
洪庄大塘位于沙集村的洪庄组,占地八亩有余,大塘是五十多年前开挖。沙集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大塘因年久没有清理,塘周边杂草丛生,芦苇遍布,去年元月份,村里进行整治攻坚,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清杂清淤,共用了几百个工,清挖淤泥30多吨,足足拖了十几车。”
洪庄组村民小组组长表示:“守护好大塘,每个村民都有责任,特别是现在大塘周边种了红叶石兰景观树,大塘就是一座小公园,大家更应好好爱护。”
陈集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当家塘打造成为景观塘,目前陈集镇多口“当家塘”的作用转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育秧塘、养鱼塘了!如今“当家塘”已成为陈集镇美丽乡村的一块块厚重的金字招牌,成为供大家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自然塘”留住乡愁
今年4月底,天气依然慢慢转热,但是塘中的水还是有些冷。疫情虽没有退去,田师傅却早早坐在铁船上,划向塘中间,塘里的野菱角很多,田师傅只捞了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小铁船已慢慢装满,塘边的人喊着让他回岸。田师傅想多装些,不料,由于小船负载过多,翻了。
田师傅掉入塘中,浑身湿透了的他,没有回家,而是继续将野菱清完。每年的3、4月份,及7、8月,他都会在村里的组织下,定期清除薛庄大塘的水草,让大塘保持水面清洁。
薛庄大塘只有7亩多,它位于立新村梅庄组,塘不大,可是自然风光原汁原味。陈集镇在当家塘治理中,因地制宜,对于一些当家塘,不进行过度装饰,而是根据大塘的实际需要,进行定期清理,实施长效管护,精心进行养护和管理,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当家塘能用、好用,让一口口“当家塘”保持水体清洁,也让“当家塘”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主管: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
签发:鲍志高审核:张世东
编辑:陈航美工:张莉
稿源:仪征市攻坚办
END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