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这些地名都有典故,你知道几个

仪征每一处地方都有着特别的命名方式,你了解几个?大仪、马集、十二圩……念叨着这些名字,细数岁月,让时光的脚步慢些再慢些……

仪征

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公元前-年西周时期就有了建制。唐宋时已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大仪

宋史记载公元年(南宋绍兴四年)九月,金兵将领完颜兀术率四十万金兵欲攻打滁州和承州(现高邮),再会师扬州渡江攻打临安(杭州),灭南宋。南宋朝廷一面派使臣北上求和,一面派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以抗击金军南渡。韩世忠抵达镇江后,并未驻防,而是北渡至扬州,在扬州西北郊(今大仪)包围南下的金军先头骑兵,大败金军,同时会同岳飞部将在天长、承州给金军以迎头痛击,金军溃不成军,惨败后残部北撤,南下灭宋计划受挫。大仪之战,虽然规模较小,但意义非同一般。为韩世忠戎马生涯中两大战役之一(另一战役为黄天荡之战),也是南宋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获得的伏击战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士气,被誉为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后人评之为中兴武功第一。宋高宗为褒奖韩世忠军兵,在大仪举行盛大庆功仪式,大仪地名由此得来。

马集

原名马贾洼。抗日战争期间,马集南边十二里岔(岔镇),北边的谢集都设有日伪据点。农民、商贩不敢到敌占区做交易,便将集镇移到这里来。另外,因这里地处龙河、谢集等乡的中心,加上原来逢集的条件,诸如布摊、粮桶、豆腐担子、烧饼炉子、京货担子、杂货摊等买卖活动,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露天市场。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在集市的荒地上首先由马家、贾家两户砌房造屋,坐地经商,故名马贾集。解放后,靠近集的卢家营成立新民区,去贾改名为马家集,隶属岔镇乡管辖。年元月,由原岔镇、恒华两乡合并,成立马集公社。

陈集

是一个历史古镇。原名大唐村,宋、元时改名为孟家岗,明初,因官封监察御史、云南巡按的陈琰曾居于此,遂改名陈御史集,又称陈家集。陈集原属江都县,清雍正九年(年),分江都置甘泉县,从此时至清末陈集一直属甘泉县。因陈集地理位置适中,地当扬州通六合、天长官道,往来车马不断,甘泉县移上官巡检司于此,负责经销扬州西北乡十三集的食盐,江(都)甘(泉)食盐总店又设于此。陈集镇是扬州西部的重镇,历史因其商贸繁荣而素有“西山小扬州”之称。

谢集

谢集地处仪征市中部丘陵山区,西、东分别与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毗邻。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曾在此卸甲安营,“卸甲营”也就成为谢家集的由来。

十二圩

在清代后期,运河河道入江口发生了变化,十二圩在光绪年间,变成了运河入口的重要码头。”仪扬运河入江处便是十二圩,相传该处原是长江冲积形成的沙滩,后老百姓筑圩防水,凡17道。而今十二圩当年就处在第十二圩坝地段,故称“十二圩”。

来源:扬州网、白沙天地

动动小手,







































郑华国
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mj/2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