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家庙

白癜风用什么药物 http://m.39.net/pf/a_4780765.html

知识需要反复学习才能记得更牢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往期常识合集

第1-50期合集

第51-期合集

第-期合集

家庙

April17

家庙即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清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谨按家庙之所奉祀与夫祖父之所面训诠次为谱,纪其世系、字讳以炳来兹。”《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

与祠堂的区别:

这里先从阮家祠堂说起。阮元任浙江巡抚后,清嘉庆五年(年),阮元的父亲湘圃聚族商议说,阮氏从淮安迁扬聚居公道桥,应该建祠堂以祭祀祖先,乃独捐俸银建宗祠于公道桥之南,并购田为祭产,还邀请名师在祠侧设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这便是公道桥阮氏宗祠的由来,可惜阮氏宗祠今已不存了。

  嘉庆八年(年),阮元之父湘圃公按清朝品官皆有家庙的习惯,又建议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的兴仁街建阮氏家庙。于是这一年,阮元家在“甘泉县辖小东门内兴仁街”(现称毓贤街)购买了常钟英的住宅和废花园,准备用该宅的西部废花园作为家庙的基地。但是依照礼制,家庙应建在住宅的上首,即东边。阮氏住宅在东,家庙反而在西,于礼不合;故又将常宅西边其他人家的余屋买下改建为阮氏西宅。这样,家庙便夹在东西两宅之间,于礼制相合。购买常姓住宅的房契至今仍保存在笔者手中。

  家庙建筑,严格按《大清会典》规定建造。在家庙二道门东山墙与东宅现第二进西山墙之间,曾建一小楼,称谱研斋,扁额行书“谱研”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镛所题,现仍保存。该楼原为阮元藏砚赏玩之所。南为一长巷,东为现东宅头进的西山墙,西为家庙前院的东花墙,称射序巷。巷之南端置活动箭靶,供子孙射箭习武之用。

  “朕八旬外又得一人”

  阮元,乾隆二十九年(年)生,所生月日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同。

  阮元5岁从母识字,6岁时母教其唐诗,9岁,从乔书酉先生学;17岁,从李睛山先生学。阮元称,“两先生皆吾乡特立独行之儒,而吾皆师之,吾所幸也”。21岁中秀才,23岁中举,26岁会试中式,殿试二甲第三名,旋授庶吉士,从此走上仕途。

  乾隆对年轻的阮元很为欣赏。阮元28岁时,乾隆对大臣说:“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阮元历经乾嘉道三朝,阮氏家庙西侧住宅的大门上,曾有“三朝元老,九省封疆”的对联。

  阮元对子女的教育,不强求穷研八股,以求仕进。并常以己为例:“我幼时即不喜作时文”。虽然如此,阮元对子女要求仍十分严格,时间抓得很紧。在北京,听诸子夜读,欣慰之至,作诗赋之:“秋斋展卷一灯青,几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

  扬州阮氏世系

  阮元著《扬州阮氏家庙碑》一文,有铭日:“阮氏偃姓,肇受商周。晋宋之间,著望陈留……”这就是说,阮氏原为商周之诸侯国,子孙以国为姓。晋宋时,迁于河南陈留。南宋以后,迁江西清江县。阮氏乃习武世家。元末,各地农民起义蜂起,江西属陈友谅势力范围,也有不少人数不等的“富民”起义队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政权,也为发展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历代罕见的十几次大规模移民。其时,江淮流域不少地方“百里无几家,但见风尘起”,于是以武功显的阮氏便迁徙入淮安了。明神宗时,又从淮安迁居扬州[注一],始祖阮,号小槐,去世后葬于扬州南门宝塔湾附近,墓今已不存。二世祖名国祥,三世祖名文广,从此,便用“文秉枢衡、武承嗣荫”,“恩传三、家衍千民”这两副对联作为子孙后代命名的排列顺序。而今已传到“民”字辈共十六代。但也有例外,如阮元本属嗣字辈,因是四房共一个独子,故称元。乾隆曾问他,历史上有否类似名字者?阮元答曰伊尹,帝嘉其志。

  崇祯末年,黄得功驻军仪征,高杰(原为农民起义军高迎祥部将,后降明)驻扬州,两镇构兵,扬州城危民惧,四世祖母厉氏随丈夫的父亲文广带着4个儿子避兵于扬州北湖公道桥,在此安家。厉氏勤俭治家,教子成立。其中一子便是阮元祖父阮玉堂。

  阮玉堂也生四子。第四子阮承信便是阮元的父亲。他一生没有为官,也未参加考试。奉父命,在扬州照顾祖母。30岁后,决意不求仕进,闭户守贫,熟读诗书;娴习骑射,一生爱马。46岁时,投舅氏江橙里客汉阳。阮元任浙江巡抚时,父亲襄助政务,获益良多。

  阮元父31岁得子,四房共一,钟爱有加,但不溺爱。阮元因身体瘦弱,学习骑射,力不能支,且祖母又不愿孙儿习武,驰骋沙场令人心惊,于是便弃武习文,以后子孙也均习文。

  为何多称阮元为仪征人

  关于阮元籍贯,一直有所争议。阮元云:“出生于扬州西门白瓦巷旧第南宅,即今所建之海岱庵也。”由此可知,阮元出生在今扬州市广陵区内。旧第是其祖父玉堂在乾隆十三年遭罢官在扬州所置。阮元出生后不久,因家贫将旧宅出赁他人,另租别屋居住。嘉庆八年,孔夫人赎回,改称海岱庵,后更名睡宫庵,乃阮氏家庵。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此庵旧屋仍在师院附中内。

  阮元在《扬州北湖小志序》内称:“余实乃扬州郡城北湖人也,元家在北湖九龙岗。”这时的北湖九龙岗属江都县。雍正九年,折江都县置甘泉县,扬州城区也分属两县。按以上地理沿革,根据出生地,阮元应是扬州府江都县人,按迁扬始祖论籍,也是如此。若按高、曾、祖之籍贯,则是扬州府甘泉县(今邗江区)人。

  但是,各种典籍和工具书均记阮元为仪征县人,何故?其一,祖父占籍仪征,其二,阮元入泮、中举均为仪征籍。阮元亦云:“元但通籍仪征而已”。他的祖父阮玉堂为何占籍仪征,也无据可考。有研究者认为,当时主考官赏识阮玉堂之武才,江都县试又未能参加,特许入仪征籍,参加仪征县试。笔者以为有待进一步查证。

  阮氏雷塘有墓葬群

  隋炀帝墓在雷塘附近。嘉庆十二年,阮元在雷塘墓庐守孝,经调研考证,确认墓之所在,请扬州太守伊秉绶手书“隋炀帝陵”并刻石作记。

  阮氏迁扬四世祖秉谦、六世祖时衡、七世祖玉堂、八世祖承信皆葬于中雷塘。墓西南半里有墓庐,庐北有楼三楹,高二丈许,楼中绘四世像刻于石,焦循书匾曰“阮公楼”。

  六世叔曾祖藻衡、七世叔祖锦堂、八世伯父承仁亦葬于斯。此后,阮元及继室孔夫人亦葬于雷塘。墓南半里,建石墓门一座。三门四柱,高丈五,门顶横额为长方形汉白玉石,镌“太子太傅体仁阁大学士阮文达公墓道”,墓前立碑,刻有御制碑文。

练习

做题来温故知新吧

点击空白查看答案

稍候5秒即可滑动解析

01

祠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成员的重要活动中心,一般情况下按姓氏称为某氏宗祠,但有时也会称为某氏家庙。称为“家庙”的依据是:

A.该家族与宗教有关

B.社会习惯约定俗成

C.该家族受到皇帝册封

D.该家族有人获得官爵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D

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中国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家族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上古时期其叫“宗庙”,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故称为“家庙”的依据是该家族有人获得官爵。

02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其中在市二环路边坐落着一座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它是:

A.恭王府

B.雍和宫

C.大钟寺

D.历代帝王庙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B

A项错误: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庆亲王永璘的宅邸,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

B项正确:雍和宫是北京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位于北京东城区二环路边上;

C项错误: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原为皇家佛教寺庙,现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路;

D项错误: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mj/10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