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仪征这家农家小院连续24年飘扬国旗

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25/6352651.html
10月1日早上6点,东方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一场简朴而又庄严的升旗仪式,在仪征市新集镇联盟村增产组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举行。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退伍军人姜士明身着洗得发白的草绿色正装,在两位年轻的护旗手陪伴下,将一面鲜艳的国旗缓缓升起。20多名乡亲们自发地从周边赶来注目观看。他们说:“我们要以升国旗的形式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深情。”联盟村村民孙志琴和保洁员孙大妈早上5点50分就赶到了姜士明家。旗手孙宇第一次作为旗手与退役老兵一道升国旗,太兴奋了,昨晚将手机定时5点10分,害怕睡过头,结果5点半就到了。新集镇李营村退役老兵丁永林前天从姜士明朋友圈看到国庆这一天清晨如往常一样六点举行升旗仪式后,今天也是早早赶到了。今早升旗仪式有村民、党员、退役老兵等22名人员参加,其中最亮眼的要属姜士明的小外孙于星辰,只有二十个月大。据悉,自年以来,姜士明的农家小院已连续24年高高飘扬起国旗,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天安门升旗仪式扎根心中,让退伍军人有了一生的追求天安门升旗仪式扎根心中让退伍军人有了一生的追求“每次回想起在天安门观看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时,我都感到骄傲自豪、热血沸腾。”姜士明一有时间,就喜欢坐在小院里,看着眼前高高飘扬的国旗。年,姜士明参军入伍,成为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的一名战士。这是毛主席赞扬过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烈士的老部队。“我们经常接受党史军史教育,向张思德这个光辉典范学习,当一名优秀的军人。”由于表现出色,姜士明入伍不久后借调到北京市国防办工作。这里到天安门广场只需步行5到10分钟。“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终于一天清晨,姜士明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雄壮的国歌、鲜艳的国旗、三军礼兵铿锵的步伐,现场群众庄重的神情,深深地震撼到他。从此,他每天坚持清晨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无雨无阻、从不间断。“国旗,就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姜士明看遍了关于国旗的所有资料,甚至都会背出许多章节。借调期结束后,看升旗仪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姜士明是同批兵中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平时喜欢写写画画,服役期间成了部队的通讯员,经常去《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送稿件,途中会经过许多国家部委办局大楼,每次遇到升旗时,他都会停下来行注目礼和军礼。年1月2日,姜士明退伍了。从繁华的北京回到了偏远的家乡,离开了火热的军营生活、看不到天安门升旗仪式,姜士明倍感失落,仿佛“掉队”了一样。辗转反侧中,他脑海里迸发出一个在家升起一面国旗的念头,这让他精神一振,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根、找到了组织!随后,他就立即行动起来,去仪征县城新华书店买了平生第一面国旗。这一面国旗35元,是他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又寻来竹竿,装上铁鉴,插在院子菜地里,旗杆总算做成了。年1月5日清晨6点,他在自家小院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我终于找回了在部队的感觉,心里又充满了力量。”   从此,姜士明只要在家,夏天每天清晨6时升,晚上7时降;冬季清晨7时升,晚上6时降,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一个人到最小“国旗班”升旗“接力”传承一种力量一个农民升国旗,姜士明的举动让他的父母亲、妻子和周边的村民很不理解,都说他“没事做了”。闲言碎语中,姜士明执之所念、不为所动,一个人默默地坚持升旗、降旗、换旗……10多年前,由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姜士明开始到贵阳、西安、洛阳和合肥等地打工,因为没有其他技能,他就干起了搓背工。在外打工期间,无论多远,两三个月,他都要赶回家一趟换一面新国旗。来回一趟路费就要花几百元,可他从不后悔。24年来,从毛竹到自来水管、不锈钢管,旗杆不知换了多少根,现在的旗杆高10.81米;国旗也换了一面又一面,昨天换上的第45面国旗,是用新材料制成的,不变色不沾水,还防晒。姜士明将换下来的44面国旗整齐地放在柜子里。“升国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严格遵守国旗法规定。”他说,之所以经常更换国旗,是因为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 姜士明的执着慢慢换来了家人和村民们的理解。“儿子在北京当过兵,受过部队教育,他做这件事肯定不会错。”70多岁的老父亲姜元才主动当起儿子的“助手”,儿子出去工作了,他就把旗杆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垃圾杂物也不能放。“这是儿子反复交代的。”现在,保持旗杆周围整洁、看儿子升国旗,成为老父亲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他大声地对记者说:“这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天安门广场升旗有国旗班,姜士明现在也有最小“国旗班”了——有两个年轻人加入了农家小院升旗队伍。同村的19岁孙宇正在读技校,一直梦想能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今年已验了兵。在姜士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对升国旗有了新的认识:“亲手升国旗,是一种荣耀,从中能培养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远在30里外青山镇的朱俊杰去年刚从北京市武警总队转业,听说姜士明升国旗的事迹后,昨天特地赶来要一起加入升旗仪式,做一名护旗手。看着身边两名年轻的护旗手和30多个自发前来注目观看的乡亲,姜士明升国旗不再感到孤单。“越来越多的乡亲懂得了国旗的含义。”他说,自己多年的坚守终有了回报。国旗下新添民兵书屋爱国主义宣讲从农家小院出发30个平方米,多册各类图书,数十件奖状荣耀证书、10多张桌椅……这是姜士明在自家院子里建成的一个简陋“民兵书屋”。国庆节这天,参加完升旗仪式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再一次听姜士明讲述国旗的故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姜士明说,现在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精神生活也要同步提升。自己是一名退役军人,理当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姜士明回乡创业,做起了钣金的生意,手头渐渐宽裕起来,就想着为乡亲们做点事。姜士明发现,村民们农闲之余没事可做,打牌成了最广泛的娱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去年8月1日,他自费筹办了“民兵书屋”,将很多村民从牌桌上拽了回来,读书看报、阅读交流,成了村民学习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精神加油站”。乡亲们打心眼里越来越佩服姜士明,赞许声越来越多、信赖度越来越高。现在,村里村外,谁家有什么难事,都会找姜士明说说;他也会主动上门帮忙,其中就结对帮扶本村一户困难家庭8年多。退役军人姜士明坚持24年升国旗,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仪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了红色老兵宣讲团,进社区、学校、企业宣讲退伍军人退役不褪色的先进事迹。“这是一次深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机会。”以前一直低调的姜士明这次积极参加,到周边学校、村庄等进行巡回宣讲,并担任8所小学、中学的“校外辅导员”。“我要一直宣讲下去,让‘爱国从热爱国旗开始’的概念,内化在每一个人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姜士明一如24年升国旗的坚定。

来源|扬州发布记者吴生锋姜涛

大仪征|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大仪妈

?????●?????

yzdym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ly/8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