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下扬州,扬州以何铸名城

小编说:抛开这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小花不想去解读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与前后句的关系,只想做个一知半解的只会看风景的人,于是小花选择端午游扬州。此时的扬州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更让我激动的是看到了张鸿雁教授曾策划的“万花园”(点击阅读)!那么这一期就让小花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吧!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几千多年的历史上诞生了大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些城市一起伴随着中国浩浩的历史而演变,它们是真实的历史见证人!正因为此,中国至今留下了一些闻名遐迩的古城。年,为了保护这些城市及其文物免受破坏,才有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概念。在中国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江苏省是数量最多的省份,数量高达13座——南京市、无锡市、宜兴市、徐州市、苏州市、常熟市、南通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高邮市、常州市。在上次的推文中我们写到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本期我们来说一说扬州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扬州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设广陵区、郊区、辖宝应、邗江2个县,代管仪征、江都、高邮3个县级市。面积平方公里,万人。市地势平坦,海拔在4-8米之间,常年气候温和。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扬州何以成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首个“金字招牌”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其中之一。扬州之所以能跻身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最重要的原因。杨其元说,扬州城在汉、唐、清三度繁盛,唐朝时有着“扬一益二”之誉,城市人口高达60万,是举世瞩目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都会。千百年来,历史在这里留下无数印记,富庶的经济与昌明的文化甚至影响着国家的运势。除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外,扬州市委、市政府对于古城保护的态度也是其当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年1月25日扬州解放,2月10日,当时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即发出保护名胜古迹的“一号通令”;自年以来,扬州市先后编制过3次城市总体规划,每次总体规划中都包含了古城保护专项规划——年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的定位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将城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下游重要的沿江工贸城市”;年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又将城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历届党委和政府对古城保护和建设,规划提得早、保护工作做得早、考古挖掘抓得早。???2经济发展让位古城保护,跳出老城建新城对于扬州这样一座有着年建城史的古城来讲,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遗存似乎是一对矛盾。但扬州的执政者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文化是扬州根与魂,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跳出老城建新城,为古城区保护和扬州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加快城市建设时,扬州通过实施“西进南下”的发展战略,跳出老城建新城,既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城址保护创造了条件。年,江泽民同志在扬州欣然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使得扬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向更加明确。经过多年实践,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名城保护总体思路,确定了老城区保护总体框架。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逐渐恢复风貌,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最有“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城区。???3希望将历史的馈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实践证明,扬州对历史文化一以贯之的保护,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的文明素质提高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过去扬州一年的游客不过几万人,而现在一天就能有几万人,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如果说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等景点吸引游客是因为知名度早已在外,那么东关街现在那么火爆,正是因为这条历史街区得到了完整和科学的保护。这就是历史文化给城市旅游、城市知名度带来的直观变化。先人给扬州留下了丰富的遗存,这是扬州城市的最大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敬畏历史、尊重先人已成为扬州人的文化自觉。这些年无论是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联合国人居奖、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成功牵头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还是隋炀帝墓发掘轰动全国,蜀冈隋、宋城考古发掘成果以及扬州城遗址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都是仰仗历史文化的滋养,让扬州在海内外名声鹊起。历史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层面,也对市民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缔造者,人的文明素养对发展成果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有着决定性因素。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取得丰硕成果,如果没有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对城市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但似乎这些年我们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扬州在古代历史上是座繁华的名城,为什么现在却无人问津了呢?扬州和苏州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何扬州衰落了呢?有的人觉得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没落加上再加上铁路的通行,更是让扬州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关键地位。也有人觉得是产业缺陷,也有人觉得是旅游资源的开发缺陷……细细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旅游休闲和传统文化取胜,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繁多。从历史古迹资源来看,基本涵盖了历史文化名镇、传统特色古镇、特色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类型的历史空间。但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一定的文化资源虽然构成了城市独特的资源存量优势,但是,只有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本化整合和打造之后,才能形成城市发展的硬实力,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特色文化城市”竞争力价值。一、扬州特色城市发展问题分析1、文化特色的资本增殖性不足:相应资源有待整合,扬州特色的“城市文化资本”尚未形成扬州至今已有年的建城史,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包括瘦西湖、何园、大明寺、扬州漆器等耳熟能详的文化资源。但是,正如其他城市所遇到的资源整合问题,扬州的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空间分布和文化资本化运作方面首先表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尚没有形成典型意义上的“城市文化资本”。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文化创新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其次,文化符号没有很好地渗透到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文化艺术中,系统性和序列化的城市特色文化符号没有形成。第三,城市对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和产业化运作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并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尤其是文化创意空间和代表城市休闲生活的“第三空间”明显不足。2、城市特色的区域介入性不足:扬州特色建设的水平在区域性城市群空间结构中相对滞后从地域性空间结构来看,扬州处在长江三角洲西翼的重要节点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联结区域,空间优势明显。但是,一个可见的事实是:近年来,扬州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全省和苏南的城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扬州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发展现实。无论是省域城镇空间格局,还是宁镇扬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扬州市的城镇化水平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其他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定意义上,城镇化水平反映的是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扬州在寻求特色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提升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作为重要的内容。3、发展特色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城市自身的熔炉效应和国际高端接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全球范围的城市竞争要求来看,“特色文化城市”强调特色、唯一性和“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意义,是一种通过吸引和影响来获得对方认同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软性力量。而反映一个城市文化涵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就是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从这一方面来看,扬州市与国际化城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从城市顶层设计来看,扬州市的管理者和城市设计者对于扬州的国际化定位和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认知缺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扬州市共编制完成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但是,没有一次提出了国际化相关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这表现出,扬州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国际化发展视野。而直到年才提出来的“世界名城”也略显起步较晚,与杭州早在年就出台的《推进杭州旅游国际化启动方案》,晚了整整10年。4、产业特色的结构优化性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更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核心所在。按照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型模式”,目前扬州处在工业化后期和发达经济初期阶段。进一步,按照钱纳里的理论:当城市的经济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时,其第三产业将由平稳增长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并逐步成为城市产业结构的主体。根据扬州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扬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贡献率和吸纳从业人员在全市的比重均不超过45%,甚至低于全国5.1个百分点,低于江苏省4.9个百分点,表明第三产业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工业后期、经济发达初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符合。从内部结构来看,扬州市的服务业仍然是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总量35%以上。而诸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这样的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拳头型的新兴产业板块。而一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工业化程度,反应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而且更是城市现代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关键性环节。虽然,扬州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基础性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其占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水平,与周边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大。因此,扬州要实现城市的特色发展,必须要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多元特色的融合开发性不足:精致文化与保守意识并存,城市的开放性和多向度不足由于受地理区位和历史上盐商文化的影响,扬州人表现出精致文化和保守意识并存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扬州城市多元化和外向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朱自清曾在他的《我是扬州人》一书中明确指出:“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小时眼光如豆。”[9]扬州人更多的时候表现的是小而精明的性格特质,但是相对比较缺乏多向度的开放的精明。这正如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盐商文化注重现实、短期和直接的利益,重守财而非创造性地生产。”[10]因此,扬州在历史上是典型的商业消费型城市,商人曾是扬州社会的主体力量,但是却未能向工商业转型。所以,扬州没能出现像南通的张謇和无锡的荣氏那样的实业家。因此,历史上积淀形成的扬州市民“文化性情”,既为今天的扬州留下了丰富的精致文化遗产,这恰是扬州城市特色发展的文化根柢;而这种文化性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扬州人相对保守的性格,成为扬州城市多元开放发展的障碍。二、

扬州城市特色建构的目标导向研究

我们提出以居民幸福感与宜居程度的加强、城市认同感与地点精神塑造、城市品牌性与外部认知明确、文化资源向城市文化资本转换、城市空间美化与整体形象彰显、市民行为规范与综合素养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与充分优化就业、实现未来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核心八大目标导向,全面助力扬州发展。(此部分详见往期推送案例:中国名城,最美扬州

《扬州“十三五”规划之城市特色战略导入》(节选))注:此部分节选自张鸿雁教授主编的《扬州“十三五”规划之特色城市战略导入》项目。另外,关于扬州,我们匠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engshizx.com/yzsly/5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