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市档案专家魏怡勤在编辑整理从台湾故宫博物院复制归来的《清宫扬州御档(续编)》时,发现了一件宣统元年的《奏为将仪征县名改称扬子县等事》奏折,揭秘了仪征改名扬子县的缘由以及经过。事实上,仪征曾两度称为“扬子县”,分别是在唐代和清末。
奏折印证
为避讳,清末更名为“扬子县”
隋炀帝开运河,沿河建了四十多座行宫,仪征境内有两座,分别为临江宫和扬子宫。据说“扬子”的名称来源于此,而仪征这段江面就叫扬子江。
据魏怡勤介绍,确切地说,史上有文字记载仪征称为扬子县的,首次是唐永淳元年(68),其次为宣统元年()。《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一书收入的一件宣统元年的奏折,较为全面反映了仪征改名的缘由以及经过等情况。
在这份题为《奏为将仪征县名改称扬子县等事》奏折里,两江总督端方写道:据江宁布政使樊增祥详据仪征县称,该县旧名扬子县,又名仪真县。雍正元年因避堂讳嫌,名改仪征县,现以上一字应避御名,并无可以恭代之字,应请仍复旧名,改为扬子县,所有该县印信并教佐各员钤记均应改换另铸,容饬造呈模册分别咨部饬司更换……奏折末尾,有宣统皇帝朱批:该部知道钦此。日期为:宣统元年三月初四日。
据魏怡勤分析,这份奏折虽短,表达的内容却十分清晰。首先,引出更改县名之事的牵头者是江宁布政使樊增祥,紧接着表明历史上仪征县的两个曾用名“旧名扬子县,又名仪真县”;其次,简述雍正初年和本次改名的缘由,分别是“避堂讳嫌”和“避御名”。雍正帝名胤禛,由于仪真的“真”字,其读音与“禛”相同,而“仪”字又与溥仪“仪”字相同,并且“无可以恭代之字”,所以需避讳嫌,“请仍复旧名,改为扬子县”;再次,奏折提出了仪征县改名后,需采取的改换印信等几项配套措施。
从现有史料看,此奏折当获准奏,仪征县很快改为了扬子县。拟收入《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一书的另几件出自宣统元年十一月的奏折,印证了更名之事,其奏折内容中可见到扬子县县名,说明“扬子县”一名已被正式使用。而扬子县重新改回仪征县,当为三年后的民国元年()。
地名更迭
仪征早在汉武帝时就置县
仪征历史悠久。据《扬州市志》等史书记载,仪征早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始置县,为舆县,公元年撤销。唐永淳元年(68)复置县,为扬子县。
宋乾德二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改建安军为真州,赐名仪真郡。仪真之名始于此。此后,真州曾被改为县、路。其间,在元代至元二十年,真州并入扬子县。至元二十一年,继又恢复为州。明洪武二年(年),撤销真州,设仪真县。清雍正元年()避帝名讳,改为仪征县。宣统元年(),避帝名讳,改为扬子县。民国元年,扬子县复名仪征县。
抗日战争期间,今仪征县境内曾同时分属冶山、甘泉、仪扬3个抗日民主政府。年4月,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权相继成立东南县、仪扬县。年月,仪扬县改名为仪征县。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仪征县,设立仪征市。
真州繁华宋代始
曾是著名的工商园林城市
据史书记载:自唐至清,仪征便为水陆要冲,古运河由此通江达淮,隋唐起即成为漕盐纲运中转之处,到唐宋时已成为著名的工商城市和园林城市,这里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五代时,因接过吴国皇帝杨溥的驾,改名“迎銮”。到了北宋,皇帝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
宋代,仪征称真州,领扬子、六合两县,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历史上较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其时,许叔微的《伤寒三论》、陈敷的《农书》都是真州人为华夏文明作出的贡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的真州复闸,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人刘宰“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沙头缥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此去烦君问耆旧,几人犹得守林丘”的诗句是对当时繁华真州的真实写照。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陆游等名人都到过真州并留下诗作。
宋代真州建有名园——东园,“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是一座林木萧森、楼台掩映、鸟语花香、水阔空明的山水名园。园子落成后,绘成了图,欧阳修照图写了一篇《真州东园记》。
另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东园,欧阳修记,蔡襄书,人谓园与记、书为三绝”。可见,今人称之为东园三绝指的是:名园、名记和名书。
来源:仪征爆料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我们将在4小时内删除内容。
如果你有其他的新闻/事件,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跟大家分享
或者可以联系我们的平台负责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