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螺水泥:铜陵海螺三条生产线尚未复产
海螺水泥7月4日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芜湖地区除个别生产线按照既定计划检修外,其他均已复产。铜陵海螺三条生产线尚未复产,铜陵市政府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6月12日,公司公告,因应水利部下发有关环境保护技术的要求,旗下铜陵海螺码头5月下旬停止作业,导致铜陵海螺3条熟料生产线(占铜陵海螺万吨年熟料总产能的58%)目前被逼临时停产,但并非铜陵海螺违法违规所致。
2.江苏省扬州市仪征高特水泥厂粉尘达标控制不到位投资万元降尘
仪征市高特水泥厂位于仪征市真州镇马桥路3号,始建于年。今年6月24日,我市收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反映高特水泥厂存在粉尘、噪声扰民问题。当天下午,仪征市迅速召开处理调查协调会议并组织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真州镇政府相关人员赴现场进行检查。因周边居民点距企业较近的原因,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高特水泥厂确实存在“达标扰民”现象。此外,企业存在既定粉尘污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厂区无组织粉尘不能完全收集等问题。为解决粉尘扰民问题,高特水泥厂编制了扬尘综合整改方案,投资人民币约万元。码头原有5台吊机,拆除3台吊机,以减少扬尘点;在各个易产生粉尘的环节皆配备了除尘器,确保生产过程中粉尘有组织和无组织达标排放;运输长廊全部封闭,原料由码头运送至厂区原料库在密闭的空间进行。
3.青海省质监局对3家水泥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约谈
为进一步增强水泥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有效维护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和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7月3日省质监局对年度水泥产品省级风险监测工作中发现问题的3家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约谈。约谈过程中,省质监局指出了约谈的原因及目的,通报了风险监测中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了被约谈企业的整改情况,帮助企业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具体整改要求和措施,会上相关企业签订了《水泥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省质监局要求,被约谈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对本次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准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确保整改有效到位;企业要正视检查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牢固树立产品质量安全红线意识,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原料进厂查验制度、出厂检验制度、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同时尽快建立水泥六价铬质量管控体系。
4.陕西:将实施8大重点排污任务重点压减水泥、焦化等产能
陕西省近日印发了《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年全省共计划实施重点减排项目82个。依据《方案》,陕西省将实施8大重点任务,确保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顺利实施。其中,加强结构减排力度方面,陕西省将制定关中地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退出工作方案,率先关停搬迁关中核心区企业,重点压减水泥(不含粉磨站)、焦化、石油化工、煤化工、防水材料、陶瓷(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保温材料等行业企业产能。完成关中地区35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燃煤设施和工业煤气发生炉、热风炉、导热油炉60%的拆除或改造任务。
5.水泥企业布局环保激发行业新动能
受环保治理、矿山治理、煤炭价格及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年水泥行业整体库存低位运行,水泥价格持续回升,效益创历史第二高位,但是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仍然严重,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在环保趋严、产业竞合提速的大背景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健康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将越来越被市场看好,水泥企业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等环保产业为行业发展激发更多新的活力。相比其他废弃物处置方式,水泥窑协同处置更环保、更高效、单位投资运营成本更低。主要表现为:水泥窑高温煅烧,能有效减少二噁英的产生,处置彻底;生成的飞灰、炉渣能成为原料进入水泥熟料生产,实现零排放。固废全量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以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为例,中等规模的专业焚烧炉日均能处理危废60吨,而规模最小的水泥窑协同处置设备(相关生产线产能t/d)日均危废处理量可达吨。建设年危废处理量1万吨的专业焚烧炉需花费万元,而建设相同处理能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设备仅为专业焚烧炉的1/4~1/5;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单位成本为~元/吨,对比专业焚烧炉为~元/吨,运营成本更低。
6.上半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煤炭吐吞量.7万吨
今年截至6月30日,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煤炭吐吞量.7万吨,油品吞吐量万吨,吞吐总量超亿吨,利润总额超过10.5亿元,实现作业量及利润“双过半”的目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赞赏